“通俗小说之王”,大仲马的故事
在十九世纪法国有这么一位浪漫主义的作家,他的作品以真是的历史为背景,结构清晰明朗,用法国特有的浪漫幽默赋予了文章生动的内容,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被后世的人们称之为“通俗小说之王”的美称,那么他是谁呢?他就是今天名人故事的主人公亚历山大·仲马,俗称大仲马,下面小编就带来他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大仲马于1802年7月24日生于法国的维勒-科特莱(靠近巴黎)与母亲相依为命。大仲马在10岁以前便通读了英国作家笛福的冒险小说《鲁滨逊漂流记》、法国作家费纳龙宣讲人情世故的小说《泰雷马克》、作家德姆斯吉埃写的有关神话的着作《给艾米莉的信》。
15岁时,大仲马被送进莫奈松律师的公证事务所当一名办事员,专门把各种公证文件送到周围的村子里请当事人签字。18岁时,大仲马跟拉朋斯学习意大利语和德语。他们一起翻译18-19世纪之交的意大利作家乌戈·弗斯科洛的小说《雅可波·奥尔蒂的最后几封书信》。
早期创作
1823年,出于对戏剧事业的向往,21岁的大仲马只身来到巴黎,先在奥尔良公爵秘书处做了一名文书抄写员,得以解决自己的栖身之所和温饱问题。大仲马从小酷爱戏剧写作,在公爵舒适宽大的写字间里忙里偷闲,动笔撰写剧本《亨利第三及其宫廷》。文思敏捷的大仲马通宵达旦地伏案疾书。
1824年7月27日,与卡特琳娜·拉贝生下一个男孩。同父亲一样,儿子也起名叫亚历山大(即小仲马)。1825年,大仲马参加了以雨果为首的浪漫派行列。1828年,五幕诗体正剧《克里斯蒂娜》完成了。
1829年,剧本《亨利第三及其宫廷》问世,法兰西剧坛为大仲马的处女作喝彩。不久,巴黎大剧院便上演了这部剧作。雨果和众多的浪漫派作家前往剧场观赏,并认为这是浪漫派的一个不小的胜利。剧本描写了16世纪法国宗教战争期间国王和贵族之间的争斗、欺骗、阴谋。法国文学评论家认为《亨利第三及其宫廷》一剧是大仲马一生中最优秀的剧作。
1830年,剧本《克里斯蒂娜》问世,在1830年3月30日举行首场演出。《克里斯蒂娜》上演成功,仲马紧接着就投入了另一个剧本《安东尼》的写作。同年7月脱稿。
军旅生涯
1830年大仲马参加了“七月革命”,他反对复辟王朝,要求改革政治,广开言路。同年7月29日下午,起义者向复辟王朝的最后一个堡垒——士伊勒里宫发起攻击。大仲马参加了这场战斗,并且是最先冲进宫内的战士之一。仲马在人群熙来攘往的市政厅过了一个不眠之夜。起义军缺乏弹药,仲马向拉法耶特将军毛遂自荐:苏瓦松和拉费尔这两个地方储存有大量弹药,他可以去弄一些来。
仲马终于说服了拉法耶特将军。最终去苏瓦松弄来的3500公斤弹药送到了巴黎市政厅。七月革命胜利以后,仲马本想在政治舞台上有一番大的作为,但路易·菲利普的态度使他十分扫兴。仲马发现自己不是路易·菲利普所需要的那种人。回到家里,他起草了辞呈。
仲马辞去图书馆馆员的职务后,随即加入了国民自卫军的炮兵部队。仲马当选为第四炮兵连副连长。他还指挥过全连的军事训练。不久一位上尉辞职,经一致推选,仲马补了这个上尉的空缺。路易·菲力普对共和主义者的步步进逼,使仲马心头的愤懑有增无减。由于路易·菲力普对他的第一份辞呈毫无反应,他又写了第二份辞呈,并在报纸上公开发表。
1831年,大仲马在法国炮兵部队任副连长,他经常在士兵中散布憎恨王朝复辟的政治观点。由于他激进的共和观点,他的名字已经载入当局准备逮捕的黑名单上。逃出国门之后,大仲马到处飘泊,为自己的创作生涯积累了大量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