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 佛学 >【佛经故事】暴虐君王一朝得悟

【佛经故事】暴虐君王一朝得悟

更新时间: 2023-10-20 20:44:17

Ⅰ.【佛经故事】暴虐君王一朝得悟

很多人都认识佛教文化,但是并不是很了解佛经,其实佛经是佛教的源头,想要认识佛教文化,就必须要对佛经有一定的了解,其实对于佛经故事,看看原文并不是都能懂得其中道理,但是久而久之,一定可以理解通透。

舍卫城中人民,闻法欢喜,男女清信,齐赴法会。时城中有盲目婆罗门,坐于道旁,闻众人脚步声,风扬衣角声,续续行过,心中颇怪异,即问行人:「欲往何处?」行人答言:「汝不闻乎!如来出世,难值难遇。今在此国,宣传道化,我等欲往听说妙法。」此盲目教士有一绝技:目虽失明,听觉第一。尝对人言:「众生之中,有八种声:一为乌声,二为枭声,三为破声,四为雁声,五为鼓声,六为雷声,七为金声,八为梵声。

其乌声者,是人性悖,忘恩负义,又极贪鄙。枭声者,秉性暴戾,毫无侧隐之心,喜作凶残之事。破声者,男作女声,女作男声,其人薄德无才,贫穷下贱。雁声者,性情开展,多得良朋,足迹远涉。鼓声者,言辞挥洒,理解深广,才名远震。雷声者,智慧超群,善析义理,任化天下。金声者,巨富饶财,积金千亿。梵声者,福德弥高,在家必作转轮圣王,出家定然得道成佛。」

时盲教士告行路人:「我能识别语声,判人贤否。彼说法者,若实是佛,必有梵音。有能携我往至彼处者乎?我当善为听之,审是佛否。」路人好奇心起,即牵彼盲教士,徐步赴只园。既至佛所,闻佛说法,梵音具足,深远流畅,惊为稀有,欢喜踊跃。两目得开,便得见佛,明朗如日,三十二相,应世难觅。实时礼佛,佛为说法。至诚听受,即破二十亿罪恶,捷得须陀洹道,并开慧眼,求为弟子,蒙佛许可。佛重复说法,广为开解,立得阿罗汉果,一座称奇。

贤者阿难离座而起,长跪叉手,而白佛言:「世尊出世,实多饶益。拔济盲冥,恩难称极。此婆罗门,顷时之间,肉眼既开,慧眼清净。佛于此人,恩何隆厚!」佛告阿难:「吾与其眼,不但今日。」阿难重白:「不审世尊,往昔与眼,其事云何?惟愿垂慈,具为解说。」佛告阿难:「过去久远,无量无数不可思议阿僧只劫,此阎浮提世界中,有一国王,名须提罗。其目明净,清妙无比,善能澈视,达四十里。

王心慈悲,愍念一切。养育民物,犹如慈父。化导多方,民皆从善,风调雨顺,四气和适。其国丰乐,群生畅遂。尔时国王退自思维:『我因夙福,贵为人主,富有四海。发言化下,如风偃草。今世享用,若无绍续,不播善因,恐于来世,穷困分定。譬如耕夫,春日播种,夏秋成熟,满积仓内,不可胜食。若当春时,心存懈忽,广田荒弃,秋收之日,又有何望?是以我今于诸福田,及时广种,不敢懈怠。』即告群臣:『出我库藏金银珍宝、衣被食物、生活所需,运至城外,或积市中,遍行宣令,一切人民,有所乏者,皆来取用。并驰檄辖下八万四千小国,亦令开发库藏,施给一切。』此时群臣立即奉行,竖大宝幢,击大金鼓,传王慈谕,遍阎浮提。阎浮提人,及沙门、婆罗门,凡有孤贫困厄,年老疾病,如有所需,称意而与。一切人众受王慈泽,安适欢娱,无复忧虑,歌颂赞叹,欢腾朝野。

Ⅱ.【佛经故事】业报追随永不亡

每一个宗教都是保佑人们的安全,也在期待着每一个人都能有好的前途,能够过好幸福的一生,那么在佛教文化中,就有很多佛经故事,看完之后能够学到很多生活上的道理,接下来这个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教你怎样的道理。

从前有一只野干(野狗),性饕餮,不务正业,每天不是偷吃东西,便是到处闲逛。有一天,当牠跑到一个村庄去觅食时,因为找不到食物,肚子饿了,眼睛也花了,把一家染店当作厨房…冲进室中准备偷吃,不料掉落在蓝色染盆中,一时爬不起来。染主看牠可怜,把牠拉起来,扔在地上…因为感觉身上的毛都湿透,就在地上打滚,看见自己身上染的是不乾净的水之后,便跑到河边冲洗身体。

那只野干洗过澡之后,身毛光泽似天蓝色,便生贡高骄慢心,并前往国外居住。这时,众野干看见牠毛色异于寻常(通常野干身毛都是白色),于是都好奇地问说:「你是谁?」。

蓝色野干自我介绍说:「我是上帝的使臣,承蒙天上封我作百兽之王。」。

其他的野干心里想:这只怪物,身是野干,但毛色却又与我们不同,实在不解。然而一些谄谀愚痴的禽兽却争相供养,恭敬围绕。是时众野干就提这件事情通报狮子,狮子立刻禀奏大狮子王说:「启奏大王!有许多野干传来消息,说现在有一只怪物来我们的山中,牠自称是百兽之王,请大王详察。」。

狮子王便派使者去查探是否属实。使者看见有一只蓝色野干乘在大白象之上,威风凛凛,周围有许多禽兽围绕着,就像侍奉兽王一样。使者回去之后,把所见所闻禀告狮王。大狮子王听了深感疑惑,便立刻率军众同往蓝色野干住处。远远地便看见那只野干王坐在大白象上,而众兽围绕,虎豹等猛兽在一旁恭敬侍奉,看来令人羡慕!

许多野干只好远离,但心里很懊恼。于是派了几只野干去找蓝色野干的妈妈,并把牠的近况告诉牠的妈妈说:「你的儿子很伟大,牠现在已当了百兽之王,每天坐在大象上,旁边有狮子、虎、豹等猛兽侍奉牠。」。

牠的妈妈听了大为恐慌,心里想:「啊!这样我的儿子一定会被杀死。」马上写了一封信告诉牠的儿子说:「我在山谷中不愁饮食,生活无忧无虑。你自己要谨慎,千万不要出声叫,这样才能保住生命。」。

这些野干回来告诉同类说:「牠是野干,不是什麽兽王,我在山中亲自看见牠的母亲。」

这时有一只野干想出一个妙计说:「让我试试看。」牠便到蓝色野干处嗥叫。当时野干群中有一个通则,就是如果听到一声野干的叫声,一鸣即众野干都要跟着嗥叫,如果不叫,身毛便会自然脱落。

这时,蓝色野干在象背上自忖:我若不嗥叫,毛便会掉落,如果爬下象背而作声叫,必会被牠们揭穿而被杀;我现在宁可在象背上作声叫…想了之后,便出声嗥叫。象一听就知道牠是野干,于是用鼻子卷起牠,并且把牠摔在地上踏死。

Ⅲ.佛经故事:能忍得自在

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不用总是怨天尤人,其实哪里都有不愉快的事情,但是如果觉得不适合确实是应该适当的改变,而在本期的佛经故事能忍的自在的故事中,就讲述了这样的一个道理。

佛经上述:我们此世界叫做娑婆世界。娑婆译为“堪忍”就是说此世界的人堪忍受种种的痛苦的意思,堪忍受什么痛苦呢?

台风地震啦,天灾地变啦,气候有春夏秋冬、寒冷啦、炎热啦种种的痛苦。人的身体有生老病死啦,精神有喜怒哀乐啦,爱别离啦,怨憎会啦,求不得啦种种的痛苦都堪得忍受叫娑婆世界。若不能忍受呢?即自我毁灭(自杀),怨天尤人或杀盗淫妄,造诸恶业来逃避痛苦,反而苦上加苦。

从前有一只野狐和一只野鹿,同住在一颗大树下。树因风吹嫩枝被折断而打在野狐和野鹿的背上。野鹿没有感觉到什么,因为风吹而树枝折断乃是平常的事。可是野狐就忍耐不住了,打算迁到别处去。临走的时候野鹿说:“这颗大树能为我们挡风遮雨,更供给我们甜美的果实,你为什么要到别处呢?”“不,我忍耐不住了,你认为好那你就住在这里好了。”野狐头也不回就走了。

野狐到了一个旷野,白天气候很热,到了晚上气候又变冷,它感觉到忽冷忽热很难受,住了几天便挨不下去了。当它要走的时候,另一只野鹿说:“狐兄,你为什么要走?这里虽气候差些,但没有虎狼出没不是很安全么?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到什么地方都有不愉快的事情,你还是安心的住下来罢。”

“不,这种忽冷忽热我已经忍受不了,我还是到别的地方去。”

野狐又到了一处翠绿的山坡上,这里气候好,环境优美就决定住在这里,住了没有几天,又想这里又不是很理想的地方了,因为这里有凶猛的狮子,也有阴险的豺狼,时时都听到他们吼叫的声音,使它心惊肉跳,可是贪着这里环境优美,勉强的住下来,有一天出去觅食时,给野狼抓住了才懊悔为什么不听朋友的劝告,才有今天的下场。

人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环境也没有十全十美的地方,这就叫娑婆世界。世界有寒带与热带,出生在那里,自然适应在那里的气候与生活。各个民族有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习惯即生自然,应受多少苦,多少快乐皆有过去的业因。

人人都有贪嗔痴,种种恶习气。也有慈悲喜舍种种的善良习惯,何者为多,即成何者的习性。六祖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性清净何时去惹着尘埃呢?皆因慢慢习染而来,已然染习抑不是自性,不是实在的,人人都可以改变不良的习性,只是肯不肯而已。

各人有各人的个性,智识好欲和生活习惯不同,互相忍让即可以同住。各人有各人的性格和嗜好,必须顺从来顺从去,才能够相处下去,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希望,而将来也有每个人的成就不同。每个人都希望他人事事皆顺从我,所以才有相争之事,若是人人都顺从他人即没有是非和斗争了。

古人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是因为习重的关系而不是不可改。若是有智慧,有用功什么习性都可以化消。不良的习性统统修完了才能超六道了生死。是故习性不是固定的也不是不可改,须靠智慧去照破,须靠用功把它消灭,即天下就太平超出轮回得大自在了。

Ⅳ.佛经故事之慧眼观六道的佛法修行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道苦乐参半最适合修行。”佛法的修行除了一些对于身体上有着很多要求的苦行僧之外,对于心理的承受以及修行也是很重要的。

那么,本期佛经故事看看慧眼观六道的佛法修行。

还想了解》》佛陀对难陀的开示

悉达多太子在菩提树下静坐四十九天,于最后一天夜里悟道成佛,此时佛陀以无碍的慧眼,观看这娑婆世界里六道众生的情形,想要了解众生的根机,以及度化的因缘。

天人们住在黄金、玛瑙等七宝建构而成的宫殿中,终日游乐嬉戏、衣食无虞;人道众生饱受生老病死苦,地位较贫贱者还要受人诃斥,即便病苦逼迫,仍须四处为人做工,以求得温饱。

饿鬼道众生则多是住于粪厕、林边,咽喉细如针孔,饥渴难忍却无法进食;动物道的飞禽走兽,蒙昧愚痴,常遭受追捕宰杀,终日惶恐不安;而地狱道的众生更是长久处于大火烧煮、骨肉焦烂等极苦中,无法出离。

佛陀如此一一从天道一直观看到最悲惨的地狱道,见到有的众生从地狱受苦完后升到天上或人间享乐,有的从动物道脱离后又沦为饿鬼众生,或是从人间往生,转投到天上享天福等,无始劫来上上下下在六道当中轮转不已,却始终无法脱离轮回之苦。

于是佛陀入于甚深禅定中,再度观察众生不断生死轮回受苦的原因。发现这一切都是由于众生的心念无常,有时起布施助人、恭敬师长的善心;有时又耽溺享乐、瞋暴不仁。贪瞋痴三毒炽燃,善恶业夹杂,因此在天道享完一期福报后,恶业成熟现前,便堕到三涂恶道受苦;或恶报受尽、善业成熟后,便升天享天福,不断因业力的系缚受生,而得种种苦乐境界。

洞悉了轮回实相的佛陀随即说道:“众生造业,在五浊恶世中常受苦果,若能了解到一切的执着都是苦的根源,愿意舍弃一切,出家修无欲梵行,观察事物生、住、异、灭的无常真相,便能舍离执着、降伏烦恼魔军,得离六道轮回之苦!”

于是在大梵天王的劝请下,佛陀开始说法度众,所说的真理如同不断前行的车轮,承载着众生由苦难的六道轮回中,到达清净解脱的彼岸。四十九年行化期间,以无上佛智,开演种种微妙法理,为众生揭示了一条光明大道,使无量无边的众生皆能永脱长夜黑暗、离苦得乐。

省思: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道苦乐参半最适合修行。修行人应把握得遇佛法的因缘,生起珍重之心,精进受持佛陀的教法,发愿自利利他,不但使自己解脱安乐,更使得正法得以久住在世,利润群生。

Ⅴ.佛经故事:木匠和画家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有没有多的宗教文化,佛教作为我国主要的宗教之一,佛教感化众人大部分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也因此流传下来非常多的故事,你对佛教中木匠和画家的故事有多少了解吗?本期佛经故事为你解析。

从前,北天竺有个木匠,手艺极其精巧。他用木头做了一个机器人,穿上衣服,严然就是一个美女,容貌艳丽,举世无双。这个美女的一笑一颦,无不像真人那样逼真,还可以像真人那样做各种活,只是不会讲话。当时南天竺有个画家,画技十分高明,画出来的花鸟虫鱼,就像活的一样。

木匠听说了画家的名气,很想和他一较高低,就派人请画家到自己家中作客。画家也早已听说木匠的名声,很想比试一下,就高兴地应邀而来。两人见了面,相互切磋技艺,都有相见恨迟之感。木匠摆酒宴招待画家。摆酒、斟酒等所有活,都让木头美女来做。画家喝了一天的酒,竟然没有看出在一旁伺候的美女,其实是个木头人。

这么一个光艳照人的美女,在旁边走来走去,逗得画家心痒痒的,但主人在一旁,又不敢过分无礼。画家的情态全让木匠看在眼里,心中暗暗可笑,但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一个劲地谈天、劝酒。眼看天色慢慢黑下来了,木匠说:“天色不早了,我要去休息。您今天就住在我家吧!”说着指指站在一旁的美女说:“就让她陪伴您好了。”说完便走了。

画家醉醺醺地看着灯下的美女,越看越喜爱,心想:“反正是木匠让她陪伴我的。”便叫美女到自己身边来。可是美女站在那儿,一动也不动。画家以为姑娘怕羞,不好意思自己走过来,就走上前去拉她。没想到他用手一拉,美女随即倒地,各种木头零件撒了一地。画家大吃一惊,酒也醒了一半,仔细一看,才明白那美女原来是木匠做的机器人,是木匠要与自己比试手艺高低的作品。

他心中又惭愧、又不服气,想道:“好吧!就让我们比一比。”便掏出画笔、颜料,在墙上画了一个人像,衣服、容貌都和他一模一样,脖子上还画了一根绳子,就像悬梁自尽一样。在嘴巴、鼻子等部位,他画了几只苍蝇,然后把门关好,钻到床底下睡觉。

第二天,木匠起床后,想起昨天的恶作剧,心中还暗暗好笑。他走到画家的房门前,想看看他怎么了,只见房门还紧闭着。木匠很奇怪,使劲敲门,却无人应门。他急了,用力把门撞开,只见画家已悬梁自尽,几只苍蝇还停在他的脸上,地上散着一堆木头零件。

木匠心想:“他一定是因为比不过我,羞愧难忍,所以自杀了。”心里觉得很难受,又想:“没想到他自尊心这么强,比不过我就自杀了。早知道会这样,就不和他开这个玩笑了!”这个国家有个规定,凡是死了人,必须先禀告国王,等国王验过尸以后,才能下葬。所以木匠来到王宫,向国王禀告:“南天竺有个画家,昨夜住在我家里。我让木机器人去服侍他,他上当后非常羞愧,就自杀了。

特请大王前去验尸。”国王便带着随从来到木匠家中,见画家还悬挂在那里,国王吩咐木匠:“你去把绳子砍断,把尸体搬下来,我要看看他到底是自杀死的,还是被人勒死的。”木匠就拿了一把斧头去砍绳子,没想到斧头砍过去,砍到的不是绳子,而是墙壁;再仔细一看,哪里有什么死人,是画在墙上的一幅画。

这时,画家从床底下笑嘻嘻地钻了出来。两人说明了情况,大家都为他们的高超技艺而叫绝。从此,画家与木匠结成一对好朋友,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两个人的本领就更加高强了。

标签:佛经故事暴虐君王一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