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 佛学 >【佛经故事】不是所有的事皆心诚则灵

【佛经故事】不是所有的事皆心诚则灵

更新时间: 2023-10-20 20:44:17

(一)【佛经故事】不是所有的事皆心诚则灵

想要认识佛教文化,就必须要对佛经有一定的了解,其实对于佛经故事,看看原文并不是都能懂得其中道理,但是久而久之,一定可以理解通透。接下来这个故事,将告诉你,并不是所有的事都只要诚心就有用的。

从前,释迦佛陀在憍闪毗(憍赏弥)国说法时,僧众中有一位名叫阐陀的比丘,他自恃豪势,凌辱他人,坚执不舍。于是,诸比丘深感疑惑,禀告佛陀说:「世尊!阐陀比丘为何自恃傲慢,不听劝解?」。

佛陀告诉诸比丘说:他不但今日恃托我故,慢诸比丘,在过去世也曾经恃托于我,自炫骄慢。往昔石砌城中,有一位名叫「月子」的婆罗门,他娶同类族女为妻,不久其妻生一男孩,号为月光。后来,婆罗门疾病缠身,他的妻子竟然舍而不问。其家有一个婢女,看见主人身患重病无人照顾,深为他可怜!于是婢女就去请医师为主人疗病,日夜亲自奉侍,婆罗门遂渐渐痊癒。

是时,婆罗门自忖:我遭病苦,妻子不问,我今得活,皆是婢女之恩,既有劬劳,怎容不报?即对婢女说:「贤首!我有病苦时,妻子不理我,如今我能得活命,都是你的恩惠。你需要什麽?我可以随你所求,让你满愿。」。

婢女回禀说:「主人若对我存有私爱者,幸能降意与我交欢!」。

婆罗门说:「何必这样呢?我给你五百两金钱,放你自由,不是很好吗?」。

婢女回禀说:「虽是承蒙主人放我自由,然而不免贱名,您如果有愍念我,交欢是胜。」于是,婆罗门即答应她。婢女和家主通往之后,即便有娠。婆罗门妇察知此事,就毒打婢女,并且以弊衣粗食使她不充身口。

婢女自忖:难道这是薄福有情众生来托我胎啊!为什麽初有娠时,婆罗门妇就如此虐待我?后时月满,便生一男孩。婢女又自忖:此是薄福有情,初怀孕时,婆罗门妇即以极恶楚毒,使我衣食不自充躯;若其长大,饥贫必然更甚!婢女想了之后,就把婴孩置于浣盆中,准备把他丢弃于外。然而幸被婆罗门发觉,问说:「贤首!那盆中是何物?」。

婢女回禀说:「没有东西。」。

婆罗门说:「拿来给我看!」乃见此浣盆中置新产婴孩,问说:「你要把他舍弃啊?」婢女啼哭说:「这是薄福的孩子,怀胎之后,女主人就倍增严酷,弊衣粗食不自充躯;若其长大,饥贫更甚!所以我要把他舍弃于外。」。

(二)【佛经故事】佛家说的五福德是什么

真正的佛经故事,是佛教文化的源头,而在佛教文化中,有很多并不是普通人能够真正意义上去理解的,所以想要了解佛教,就的先懂得佛经那么,在佛教故事中,佛家说的五福德是什么,你知道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贤者说法因何得长寿?因前世说法时,上语亦善,中语亦善,下语亦善,其义备悉,归家无为;好杀之人闻法,即止不杀,以是故得长寿。

「说法之人因何得大富,饶财多宝?因前世说法时,上中下语,其义备悉,归家无为;盗窃之人,闻经即止不盗,便能慷慨施与,以是故得大富。

「说法之人因何端正无比?因前世说法时,上中下语,其义备悉,归家无为;令闻法者心平气和,颜色愉快,自生光泽,以是故得端正。

「说法之人因何名誉远闻?因前世说法时,上中下语,其义备悉,归家无为,令闻法者敬佛、敬法、敬比丘僧,以是故得名闻。

「说法之人因何得聪明智慧?因前世说法,上中下语,其义备悉,归家无为,令闻法者澈悟妙谛,以是故得聪明智慧。

「是贤者夙生畅宣大法,得机得教。以此因缘,分别得此五种福果也。」诸比丘众,闻佛说已,作礼而退。

(三)【佛经故事】佛子当言诸爱语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只有人才会这么现实,并不是只有人听到不好听的话会对你反感,其实牲畜都有可能因为不好听的话而背叛你,又更何况是人呢?本期佛经故事,带你来看看佛子当言诸爱语。教你懂得大道理。

从前,释迦佛陀在只园精舍说法时,六众比丘在僧众中作毁呰语,呼叫诸比丘「眇目」等偏名,佛陀以此因缘呵责六众,而后告诉诸比丘说:「汝等当知:在旁生趣的众生闻此毁呰语尚不悦意,何况是人?若人作此毁呰语,于现在世所作事业皆不能成就……」。

佛陀又告诉诸比丘:过去某村庄中住有一位长者,他以驾牛车为业,养了两只母牛,一只名欢喜,另一只名美味。后来,欢喜美味二母牛各生一子,毛色斑驳,逐渐长大。欢喜所生的牛子,有着广长的角;而美味母牛所生的牛子却头秃无角。是时,长者为牠们立名,分别叫牠们为欢喜长角,美味秃头。

长角秃头二牛健壮有力,长者就用牠们来拉车。有一天,许多驾牛车的人聚集在一个地方,较量谁的牛力气大。

长者说:「我的牛力气极大。」。

大家问说:「何以证明你的牛力气极大?」。

长者告诉他们说:「可以在险峻的斜坡上使牠们牵拉重车。」他们共立盟约,打赌五百两金钱,契约立妥后,就把牛带到山坡下,使牠拉重车。

这时,长者便唤牛说:「欢喜长角要尽力去拉,美味秃头也要尽力。」秃头牛因主人用轻薄的话来取牠的名而不高兴,便停住不肯挽车。长者看见牛不肯为他拉车,大发雷霆,就用木棍打牛。

诸人笑着说:「算了吧!你要杀死这牛啊!既然牠不能拉就算了。」长者因此输了五百两金钱,一气之下,就把二牛系缚在枯树下,准备痛打一番。

在当时「劫初」的时候,动物了解人的意思。这时二牛就问长者说:「您养我们就像是我们的父母一样,我们有什麽过错,为何要遭受这种处罚?」。

长者说:「因为你们害我输了五百两金钱。」。

欢喜长角报告长者说:「主人!那是因为您的口过,而使自己输了金钱,怎能责怪我们呢?」。

长者不以为然,便问牛说:「我有什麽过失?」。

秃头牛告诉长者说:「主人!您何故在众人面前羞辱我?为什麽不用好的名称来叫我,而唤作秃头?主人若用好名而不羞辱我,可以再次和他们共立盟约,在斜坡上牵拉载重加倍的车子,赌金也加倍成一千两。」。

长者问牛说:「你现在还要加倍罚我啊?」。

牛说:「主人如果不再羞辱我,我定当尽力效劳。」。

后来长者便选一个时间,找当初与他打赌的那些人再做较量,长者又对他们说:「我的牛真的力气极大!」。

大家问他说:「你想求重罚吗?」。

长者回答说:「如果再罚我,对你们来说,有什麽损失?再让牠们在斜坡上拉载加重一倍的车,并且赌金增为一千两。」那些人上次赢得五百两金钱,以为这次可以获得加倍金钱,于是就和他共立契约,然后把牛带到坡下,以重倍载物,令牛拉车上斜坡。

这次,长者改口对牛说:「欢喜,美味,要尽力拉喔!」二牛听后心生喜悦,便尽力牵车到达平地。主人于是获金钱一千两。

此时有天神于虚空中说偈云:「虽有极重载,居在峻坡下,二牛心若喜,能牵出此车。若陈顺意语,二牛闻庆悦,牵车出不难,主获千金赏。是故常爱语,勿作逆耳言,若出爱语时,无罪常安乐。」。

佛陀告诉诸比丘说:「那些旁生类听到羞辱的话时,都会背叛主人,何况人呢?因此比丘(居士同此)不应对他人说羞辱的话。」。

(四)【佛经故事】欠债还情三世也难

一个人愿意在你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你的话,这个人一定要记住他一辈子,做人要懂得感恩,才会在以后的日子里一帆风顺,那么在佛经故事中告诉你,欠债还情三世也难。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吧。

从前,有一位信佛又发菩提心的居士,时常以财物借给人周转,而不取利息。凡是经济困苦的人去求居士援助,他都以济助的方式,把财物借给贫苦者。因此,居士美誉远闻,人人称赞。于是,有很多受困者都来向他借贷财物。

这时,有两个歹徒诈称贫困,来向居士各借五千元,约定期限于三个月后归还。第二次,向他借款一万元,约定半年还清;两次均如期偿还。第三次借款,就预谋侵夺。他俩互谓:「我们这次给他各借十万元,期约到时就躲起来不还他。」。

当时,有一头牛系在篱笆里,对他俩说:「我先世为人时,亏欠主人一仟元,因此作牛三世还偿不完,何况你们夺取十万元?那罪业更没有解脱之期了!」他俩听了非常惊愕,再也不敢想贪。于是就把这件事告诉主人。

主人相信他俩的话,把牛带到野外去放生,并且发愿说:「愿此牛从今以后,解脱动物身;若有馀钱未还,即以布施,无复相欠。」此牛不久命终,即转生为人。

【事见《十卷譬喻经》、《经律异相》卷四十七】诗曰:「强横诈骗劫钱财,借贷无归窃物灾;侵夺违言皆负债,牛偿宿业永悲哀。」。

《辩意长者子经》说:「五事作动物:一、犯戒私窃偷盗。二、负债抵而不偿。三、杀生以身偿之。四、不喜听受经法(不知善恶业报)。五、常以因缘艰难斋戒施会。是为五事堕动物中。」。

标签:佛经故事不是所有心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