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故事:佛陀对难陀的开示
Ⅰ:佛经故事:佛陀对难陀的开示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为自己所遇到的疑惑纠结不已,这时候其实就需要他人的帮助和解惑了,而在佛教中就非常多这样的例子,佛教的哲学是非常的具有道理的,想要明白其中的智慧,也是需要自己去动脑思考的,本期佛经故事为你解说。
难陀是舍卫国城里一位富翁的独生子,富翁拥有无数的财产。难陀聪颖绝伦的智慧,躺在床上听人讲解经书,就能完全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是他非常怠惰不振,喜欢赖在床上睡觉,别说下床走走,就算起身坐一会儿也不肯。
富翁看着儿子这麽善解经论的道理,便邀请外道六师如富兰那这些人来家里教导难陀。在一顿丰盛美味的宴席之后,富翁便对富兰那等人说明自己唯一的儿子的情形,希望他们能调教这位生性怠惰的儿子;于是,几位外道师就随着富翁一起来到难陀的房间,没想到难陀躺在床上理都不理。富翁看着儿子这麽不受教,苦恼地以手托住双颊,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候是释迦牟尼佛化导众生的时代,佛陀经常不分昼夜观察众生,只要发现有苦难的众生,便慈悲前往为其宣说佛法,使能心开意解,远离烦恼与痛苦。此时佛陀遥见富翁正为孩子忧愁不已,便和比丘们一起来到富翁的家里。说也奇怪,难陀一见到佛陀,便立刻起身为佛陀铺设坐具,并至诚恭敬地顶礼佛陀。于是,佛陀为难陀开示种种法要,并且呵责他赖床、贪睡,又怠惰不振的种种过失。因为难陀非常尊敬、相信佛陀,因此对自己过去的恶习深深自责,并生起惭愧忏悔的心。
最后,佛陀赠予难陀一根檀杖,并且告诉他:“你今后如果能够勤奋,那麽你只要稍稍用心扣打这檀杖,它便会发出美妙的乐声,乐声结束后便能看见地底下所埋藏的一切宝物。”难陀听了佛陀的话,立刻试着扣击这根檀杖,果然听见了美妙的乐声,也看到了地底下所埋藏的宝物,欢喜得不得了,便在心里想着:“我现在不过是稍微努力一下,竟然能获得这麽多好处,如果以后更勤劳,一定会获得无上的大利益。”
从这刻起,难陀一改赖床好睡的个性,他甚至邀约众人一起去大海采集宝物,每次都平平安安地满载而归。更以种种饮食供养佛陀及诸比丘。佛陀因而再度为难陀宣说种种佛法的道理,难陀听得法喜充满、心开意解,立即五体投地礼拜佛陀,并且发大誓愿:“愿以此供养善根功德,作未来世迷愚痴暗众生之眼目;无归依者,为作归依;无救护者,为作救护;无解脱者,令得解脱;无安隐者,令得安隐;未涅盘者,令证涅盘。”难陀发完弘愿后,佛陀听了微微一笑,口中并放出五色祥光。
这时随侍在侧的阿难尊者看见佛陀微笑,恭敬请问:“如来尊贵庄重,一向不随意笑,现在是什麽因缘让佛陀微笑呢?”佛陀问阿难:“你可有看见懒惰的难陀入海采集宝物、满载而归,还以饮食供养佛及众僧?”阿难回答:“是的,看见了。”佛陀继续说:“难陀再经过三阿僧只劫的未来世中,就能成佛,佛号精进力,将会度化无量的众生,我因此微笑啊!”在座的僧众听闻佛陀此番开示,都明了精进的重要性,个个欢喜,依教奉行。
Ⅱ:佛经故事:娑婆世界
世界上有非常多的宗教,各个宗教都有不同的教义,而佛家就认为其实不是只有一个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而已,还有三千小世界,婆娑世界就是其中之一,你知道婆娑世界的故事是什么吗?本期佛经故事为你解析。
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在二千六百余年前的四月八日,降诞在古印度中北部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方),取名悉达多,父亲净饭王,母亲摩耶夫人。太子诞生后七天,圣母摩耶夫人往生,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养育成人。
太子天资聪颖,从小通达五明、四吠陀。成年后,娶耶输陀罗为妃,不久生下罗睺罗,后来成为佛教第一位沙弥。悉达多太子虽然出身贵族,但因观察到社会贫富悬殊,四姓阶级的不平等,又有众生之间的弱肉强食,尤其有感于生老病死的逼迫,人生的无常,于是生起出家求解脱的志愿与悲心。期间虽经净饭王百般劝阻,终究无法满足其“人生没有衰老的现象、没有疾病的痛苦、没有死亡的恐怖、所有的东西不损不减”等四个希望,于是在十九岁那年的二月初八,夜出宫门,开始十二年的修道生活。
其中雪山六年的苦行,每日只食一麻一麦,但苦行终究未能令他开悟。后来体会到真正的修行是离开苦乐二边的中道修行,于是舍弃无谓的苦行,走过尼连禅河,接受牧羊女的供养后,来到伽耶山菩提树下的金刚座上,立誓“不成正觉,不离此座”。于此通过重重考验,一一降服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等内外魔障后,彻见自己本来面目,止息一切妄想无明,终于在十二月初八日,夜睹明星,正观缘起法而成正觉。
成道后的佛陀,在鹿野苑第一次说法,度憍陈如等五比丘,从此佛法僧三宝具足,佛教僧团因而建立。
佛陀住世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在弘化的生涯里,宣说《阿含经》十二年、《方等经》八年、《般若经》二十二年、《法华经》和《涅盘经》共八年。
佛陀对弟子的教化,善于观机逗教,应病予药,对执空者说有,对执有者说空。佛陀对于能够依教奉行的弟子,耐心给予调教;对于不能依教奉行的弟子,也方便加以摄受;对于懈怠不知精进的弟子,激励他上进;对于过分刚猛的弟子,则教以缓和。
佛陀对弟子的爱护是无微不至的,佛陀所教化的对象,则不分贵贱贫富、种族信仰等,例如度拜火教外道优楼频罗迦叶三兄弟,以及外道领袖舍利弗、目犍连皈信佛教。佛陀的弟子有频婆娑罗王、波斯匿王等各国国王,及王妃韦提希夫人、末利夫人,也有低下阶层的莲花色、摩登伽等。佛陀度阿那律、难陀、阿难陀诸王子出家,也不舍弃理发匠优波离及担粪的尼提。总而言之,佛陀的弘化是以慈摄众,以法领众,以智教众,以法养众。
佛陀一生弘化、度众无数,但也受到外道及各种的灾难。根据《佛说兴起行经》记载,佛陀历经孙陀利谤佛、战遮女系盆诬陷、奢弥跋谤佛,以及被木枪刺脚、被掷石出血、食马麦、受苦行、患头痛、患背痛、患骨节疼痛等十次灾难。其实佛陀的真身是法身,法身无有生灭,佛陀为了度众,才应现这些灾难,主要是为让众生明了业报不失,令生怖畏之心,不再留恋有为色身,而能断恶行善,获证永恒法身。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到了八十岁仍然孜孜不倦,带着弟子四处行化传教;临入涅盘之际,仍然不舍任何众生,接受一位一百余岁的外道须跋陀罗,成为最后的弟子。佛陀进入涅盘,虽然令弟子们悲痛不已,但是诚如佛陀的教言所说:“要佛陀永久住于世间,这是违背法性的自然规则。
佛陀是宇宙真理的示现者,不能违背法性。”佛陀开示弟子说:“如果你们不能依照我的教言而行,即使我活了千万年,于汝何用?如果你们能依教奉行,亦如我永久住世。你们要坚定信仰,皈依法,依法而行,不皈依其它;你们要精进修学圣道,解脱烦恼,住心不乱,这才是我真正的弟子。”佛陀明示弟子不要伤心,因为天地万物有生就会有死,有团聚会必然有别离,这是无常真理的定律。
佛陀最后针对阿难所提出的四个问题,告诉弟子:以戒为师、以四念处安住、以默摈之调伏恶人、在一切经首安立“如是我闻”令人起信。佛陀并再次叮咛弟子,要常常思慕佛陀的生处、悟处、说法处、涅盘处。最要紧的是,要身常行慈、口常行慈、意常行慈。
佛陀进入涅盘,遗体荼毗后,留下舍利八斛四斗和三颗佛牙。舍利被分成八份,由与佛陀因缘深厚的八国各取一份,建塔供养。
佛陀出生在社会阶级十分不平等的印度,他敢于向不平等的制度挑战,不只是尊重人权,且尊重生命,更进一步肯定每位众生都同等尊贵,都具有成佛的性能。佛陀一生四十九年的传教生涯里,应该得度的已经度化,未能得度的,佛陀也为他们种下未来得度的因缘。佛陀虽然应身已经离开了人间,但是他的慈悲、智能,他遗留的伟大教理,却能永传人间。佛陀是我们人格最高的模范,是我们三界的导师、人天的师范,更是众生的救主!
Ⅲ:佛经故事:石头向佛问情五则
在生活中,虽然佛教是提倡六根清净的,无欲无求,但是在一些感情方面的事情,还是可以给你一些指点的。大家都直达: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而在佛教的故事中,石头像佛问情的故事你知道吗?本期佛经故事为你解说。
篇一
石头问:我究竟该找个我爱的人做我的妻子呢?还是该找个爱我的人做我的妻子呢?
佛笑了笑: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就在你自己的心底。
这些年来,能让你爱得死去活来,能让你感觉得到生活充实,能让你挺起胸不断往前走,是你爱的人呢?还是爱你的人呢?
石头也笑了:可是朋友们都劝我找个爱我的女孩做我的妻子?
佛说:真要是那样的话,你的一生就将从此注定碌碌无为!你是习惯在追逐爱情的过程中不断去完善自己的。你不再去追逐一个自己爱的人,你自我完善的脚步也就停滞下来了。
石头抢过了佛的话:那我要是追到了我爱的人呢?会不会就……
佛说:因为她是你最爱的人,让她活得幸福和快乐被你视作是一生中最大的幸福,所以,你还会为了她生活得更加幸福和快乐而不断努力。幸福和快乐是没有极限,所以你的努力也将没有极限,绝不会停止。
石头说:那我活的岂不是很辛苦?
佛说:这么多年了,你觉得自己辛苦吗?
石头摇了摇头,又笑了。
篇二
石头问:既然这样,那么是不是要善待一下爱我的人呢?
佛摇了摇头,说:你需要你爱的人善待你吗?
石头苦笑了一下:我想我不需要。
佛说:说说你的原因。
石头说:我对爱情的要求较为苛刻,那就是我不需要这里面夹杂着同情夹杂着怜悯,我要求她是发自内心的爱我的,同情怜悯宽容和忍让虽然也是一种爱,尽管也会给人带来某种意义上的幸福,但它却是我深恶痛绝,如果她对我的爱夹杂着这些,那么我宁愿她不要理睬我,又或者直接拒绝我的爱意,在我还来得及退出来的时候,因为感情是只能越陷越深的,绝望远比希望来的实在一些,因为绝望的痛是一?那的,而希望的痛则是无限期的。
佛笑了:很好,你已经说出了答案!
篇三
石头问:为什么我以前爱着一个女孩时,她在我眼中是最美丽的?而现在我爱着一个女孩,我却常常会发现长得比她漂亮的女孩呢?
佛问:你敢肯定你是真的那么爱她,在这世界上你是爱她最深的人吗?
石头毫不犹豫地说:那当然!
佛说:恭喜。你对她的爱是成熟、理智、真诚而深切的。
石头友堠惊讶:哦?
佛又继续说:她不是这世间最美的,甚至在你那么爱她的时候,你都清楚地知道这个事实。但你还是那么地爱着她,因为你爱的不只是她的青春靓丽,要知道韶华易逝,红颜易老,但你对她的爱恋已经超越了这些表面的东西,也就超越了岁月。你爱的是她整个的人,主要是她的独一无二的内心。
石头忍不住说:是的,我的确很爱她的清纯善良,疼惜她的孩子气。
佛笑了笑:时间的任何考验对你的爱恋来说算不得什么。
篇四
石头问:为什么后来在一起的时候,两个人反倒没有了以前的那些激情,更多的是一种相互依赖?
佛说:那是因为你的心里已经潜移默化中将爱情转变为了亲情…
石头摸了摸脑袋:亲情?
佛继续说:当爱情到了一定的程度的时候,是会在不知不觉中转变为亲情的,你会逐渐将她看作你生命中的一部分,这样你就会多了一些宽容和谅解,也只有亲情才是你从诞生伊始上天就安排好的,也是你别无选择的,所以你后来做的,只能是去适应你的亲情,无论你出生多么高贵,你都要不讲任何条件的接受他们,并且对他们负责对他们好。
石头想了想,点头说道:亲情的确是这样的。
佛笑了笑:爱是因为相互欣赏而开始的,因为心动而相恋,因为互相离不开而结婚,但更重要的一点是需要宽容、谅解、习惯和适应才会携手一生的。
石头沉默了:原来爱情也是一种宿命。
篇五
石头问: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这样的一个社会里,像我这样的一个人这样辛苦地去爱一个人。是否值得呢?
佛说:你自己认为呢?
石头想了想,无言以对。
佛也沉默了一阵,终于他又开了口:路既然是自己选择的,就不能怨天尤人,你只能无怨无悔。
石头长吁了一口气,石头知道他懂了,他用坚定的目光看了佛一眼,没有再说话。
Ⅳ:【佛经故事】暴虐君王一朝得悟
很多人都认识佛教文化,但是并不是很了解佛经,其实佛经是佛教的源头,想要认识佛教文化,就必须要对佛经有一定的了解,其实对于佛经故事,看看原文并不是都能懂得其中道理,但是久而久之,一定可以理解通透。
舍卫城中人民,闻法欢喜,男女清信,齐赴法会。时城中有盲目婆罗门,坐于道旁,闻众人脚步声,风扬衣角声,续续行过,心中颇怪异,即问行人:「欲往何处?」行人答言:「汝不闻乎!如来出世,难值难遇。今在此国,宣传道化,我等欲往听说妙法。」此盲目教士有一绝技:目虽失明,听觉第一。尝对人言:「众生之中,有八种声:一为乌声,二为枭声,三为破声,四为雁声,五为鼓声,六为雷声,七为金声,八为梵声。
其乌声者,是人性悖,忘恩负义,又极贪鄙。枭声者,秉性暴戾,毫无侧隐之心,喜作凶残之事。破声者,男作女声,女作男声,其人薄德无才,贫穷下贱。雁声者,性情开展,多得良朋,足迹远涉。鼓声者,言辞挥洒,理解深广,才名远震。雷声者,智慧超群,善析义理,任化天下。金声者,巨富饶财,积金千亿。梵声者,福德弥高,在家必作转轮圣王,出家定然得道成佛。」
时盲教士告行路人:「我能识别语声,判人贤否。彼说法者,若实是佛,必有梵音。有能携我往至彼处者乎?我当善为听之,审是佛否。」路人好奇心起,即牵彼盲教士,徐步赴只园。既至佛所,闻佛说法,梵音具足,深远流畅,惊为稀有,欢喜踊跃。两目得开,便得见佛,明朗如日,三十二相,应世难觅。实时礼佛,佛为说法。至诚听受,即破二十亿罪恶,捷得须陀洹道,并开慧眼,求为弟子,蒙佛许可。佛重复说法,广为开解,立得阿罗汉果,一座称奇。
贤者阿难离座而起,长跪叉手,而白佛言:「世尊出世,实多饶益。拔济盲冥,恩难称极。此婆罗门,顷时之间,肉眼既开,慧眼清净。佛于此人,恩何隆厚!」佛告阿难:「吾与其眼,不但今日。」阿难重白:「不审世尊,往昔与眼,其事云何?惟愿垂慈,具为解说。」佛告阿难:「过去久远,无量无数不可思议阿僧只劫,此阎浮提世界中,有一国王,名须提罗。其目明净,清妙无比,善能澈视,达四十里。
王心慈悲,愍念一切。养育民物,犹如慈父。化导多方,民皆从善,风调雨顺,四气和适。其国丰乐,群生畅遂。尔时国王退自思维:『我因夙福,贵为人主,富有四海。发言化下,如风偃草。今世享用,若无绍续,不播善因,恐于来世,穷困分定。譬如耕夫,春日播种,夏秋成熟,满积仓内,不可胜食。若当春时,心存懈忽,广田荒弃,秋收之日,又有何望?是以我今于诸福田,及时广种,不敢懈怠。』即告群臣:『出我库藏金银珍宝、衣被食物、生活所需,运至城外,或积市中,遍行宣令,一切人民,有所乏者,皆来取用。并驰檄辖下八万四千小国,亦令开发库藏,施给一切。』此时群臣立即奉行,竖大宝幢,击大金鼓,传王慈谕,遍阎浮提。阎浮提人,及沙门、婆罗门,凡有孤贫困厄,年老疾病,如有所需,称意而与。一切人众受王慈泽,安适欢娱,无复忧虑,歌颂赞叹,欢腾朝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