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故事】佛家说的五福德是什么
①【佛经故事】佛家说的五福德是什么
真正的佛经故事,是佛教文化的源头,而在佛教文化中,有很多并不是普通人能够真正意义上去理解的,所以想要了解佛教,就的先懂得佛经那么,在佛教故事中,佛家说的五福德是什么,你知道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贤者说法因何得长寿?因前世说法时,上语亦善,中语亦善,下语亦善,其义备悉,归家无为;好杀之人闻法,即止不杀,以是故得长寿。
「说法之人因何得大富,饶财多宝?因前世说法时,上中下语,其义备悉,归家无为;盗窃之人,闻经即止不盗,便能慷慨施与,以是故得大富。
「说法之人因何端正无比?因前世说法时,上中下语,其义备悉,归家无为;令闻法者心平气和,颜色愉快,自生光泽,以是故得端正。
「说法之人因何名誉远闻?因前世说法时,上中下语,其义备悉,归家无为,令闻法者敬佛、敬法、敬比丘僧,以是故得名闻。
「说法之人因何得聪明智慧?因前世说法,上中下语,其义备悉,归家无为,令闻法者澈悟妙谛,以是故得聪明智慧。
「是贤者夙生畅宣大法,得机得教。以此因缘,分别得此五种福果也。」诸比丘众,闻佛说已,作礼而退。
②佛经故事之一盆洗脚水的警示
中国是一个传承历史久远的国度,有非常多的历史故事流传下来,以供后人的借鉴,在各个方面的事情几千年的经验可以说是非常宝贵的,而佛家就经常以故事来教育人,你知道一盆洗脚水的故事吗?本期佛经故事为你揭秘。
佛陀的唯一的儿子罗怙罗尊者追随佛陀出家修行,是在他年纪尚幼时。未满十岁的他初初修行,仍有着童稚爱玩的天性,并且经常说谎戏弄他人。每当有居士向他询问佛陀在何处,他便故弄玄虚,混淆视听。当罗怙罗见到这些居士像傻瓜一样地东奔西跑时,心中却觉得十分有趣。若佛陀是在竹林精舍,便告诉对方佛陀在鹫峰山;若在毕钵罗窟,便告知在西尼迦窟,使得这些信众无法如愿的礼见佛陀,奔波疲累。
佛陀知道罗怙罗的行为后,心想:只有让罗怙罗深刻体会说谎的过失,才能真正端正他的行为,否则再严厉的吓阻都只有短暂的效果。
一天,罗怙罗见到佛陀刚从城中托钵回来,立即满心欢喜地为佛陀准备洗脚水,佛陀便决定藉此因缘教育罗怙罗。当佛陀洗完双足后,将水倒掉只留下少许在盆中,问罗怙罗:“你看到了吗?”接着把水全部泼在地上,又问:“你看到了吗?”然后又把水盆倾斜一边,再问道:“你看到了吗?”最后将整个盆子倒盖在地上,还是一样问罗怙罗:“你看到了吗?”
罗怙罗虽然对佛陀的举动大惑不解,但仍然不断地点头称是,佛陀说道:“罗怙罗,法在你的心中,就像刚刚盆子里的水,只有那么一些些而已;现在因为说谎的习惯,你心中的善法就像泼撒出去的水,丝毫不剩半点!你玩笑的戏弄人,就像倾斜的水盆,人们将不再信任你,并且也会轻视你。最后你会像倒盖的盆子,连自己的善根也泯没,再也装不进任何一滴的法水!”
罗怙罗顿时感到万分羞愧,立即向佛陀忏悔:“慈悲的佛陀啊!罗怙罗若是没有您这样用心的比喻教导,不知道妄语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无量的苦恼,从今以后我一定不再犯!”此时,佛陀微笑、点头,赞许罗怙罗真诚忏悔的勇气和不二过的决心。
人们往往因为无知,才会做错事情。由于佛陀以巧妙的譬喻,慈悲且有耐心地引导,不仅让罗怙罗体认到说谎的严重性,更进一步学会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从此之后,他精进力行佛的教诲,丝毫不放逸懈怠,因而证得阿罗汉的圣位,赢得佛陀弟子当中“密行第一”的美名。
其实佛法的根本建立在心性的肯定,及禅定智慧的涵养;透过佛法的教育,将使人格获得最大的启发,也使得教育者能掌握最具体的方向,落实教育。
这里所说到的教育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更重要是人格的启发与陶冶。对于教育者而言,肯定每个人的佛性及禅定的涵养,才能具有启发他人的智慧;对于学习者而言,懂得惭愧忏悔、知过改过的心,是修行前进趋向圆满的要因。人人佛性本具,遇到好的外缘,有智慧的教导,便能使良善的心性显发。
③佛经故事:鬼子母的传说
孔子曾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佛家在这方面也是一样的,毕竟做人要有同理心,不能因为一己之私而去伤害他人,以故事来感化民众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手段,你有没有听说过鬼子母的故事?本期佛经故事为你解说。
鬼子母是老鬼神王般阇迦的妻子。
她有一万个儿子,个个都身强体壮,力大无比,最小的儿子名叫嫔伽罗,聪明活泼,鬼子母最喜爱他。
这个鬼子母性情凶残,脾气狠暴,最喜欢的食物就是小孩子,所以她常到人间抓小孩子,活生生地当食物吃。
四面八方的人们,实在受不了这种痛苦,纷纷向佛求救。
佛听说这种情况后,就把嫔伽罗抓来,扣在要饭用的钵下。
鬼子母发现心爱的小儿子不见了,非常着急。她上天入地,到处寻找,整整找了七天。在这七天当中,她饭不吃、茶不思、觉不睡,成天哭哭啼啼,发了疯似地四处乱窜,却连孩子的影子也没发现。后来,听人说:“佛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便来到佛居住的地方,向佛打听自己的小儿子到底在什么地方。
佛对焦急万分的鬼子母说:“你有一万个儿子,才丢了一个,你就这样伤心难过,四处寻找;那人间百姓有的有两三个儿子,有的只有独子,却被你吃了。你想想人家的心情,是不是比你更痛苦十倍?”
鬼子母惭愧地说:“我错了!只要这次老天爷让我找到嫔伽罗,我再也不吃别人的孩子了。”
佛就抓起钵,把嫔伽罗还给鬼子母。
鬼子母经过这番变故,果然改邪归正,再也不伤害儿童了。
④佛经故事:禅修静坐
在世界上宗教林立,西方比较多的人信仰基督,而东方更多的人信仰佛教,佛教作为我国非常重要的宗教之一,教义已经是深入人心,就算不是信徒,也是相当的了解,而有关禅修更是在各个影视作品中浮现,本期佛经故事为你解说禅修静坐的故事。
明朝末年时,有一位出家比丘,大清早便望着山门发楞,他时而走到门口,时而徘徊在禅堂前,一副坐立不安的样子;原来比丘心中正想着:“在这里参禅打坐已经八年了,也该到各处参学,反正都是用功,增长一下见闻,也没什么不好。”想着、想着拿定了主意,趁着天还亮着,匆匆忙忙打点了简单的行囊,便出了山门,往下山的路疾行而去。
不知不觉太阳已西下,比丘正巧行经到半山腰的地方,附近连一户人家都没有,眼看天色已昏暗,只好就近找了一块平坦的大石,倒头便睡。
睡着睡着,耳边忽然传来一阵妇人的啼哭声,比丘心中纳闷着:在这荒山里,怎么会有人半夜在这里哭?循着哭声看去,原来人就在石头旁边的草丛中。比丘慈悲地问着这位妇女:“老人家,大半夜的,怎么一个人在山里哭?有什么事让你想不开?山里不安全,我看你明天一早赶快回家去吧,省得家人担心。”没想到老妇人哭得更伤心。“怎么,我说错了吗?先别哭,你说说看,也许可以帮上一点忙。”
老妇人哽咽地说:“我没有家,我是出来找我儿子的。”
比丘心想虽然这位老妇人没家,不过还好有个儿子,这就有办法帮她了。“那你儿子在那儿?”
比丘话刚结束,老妇人哭得更大声,比丘这时赶紧安慰老妇人,好不容易才让老妇人止住了啼哭,于是老妇人开始述说她的遭遇:“不瞒您说,我不是人,我是冥界的鬼魂;在世作人时为了生活,养儿育女,造了种种恶业,所以死后堕到地狱中,我和其他罪人们每天被狱卒用铁叉推到血湖受刑,日夜不曾停止。”
比丘这时好奇地询问:“那找你儿子做什么呢?他能救你吗?”
老妇人接着又说:“原先我已经不用在地狱受苦了;狱卒们告诉我,因为我的儿子出家修行,安住在道场,并且每日禅修静坐,精进办道,所以仗此功德,赦免我在地狱的恶刑。”
“那不是很好吗?”比丘又问,妇人停顿了一下,颤栗地说:“可是就在今天,狱卒们又来捉我了。”说到这里,老妇人忍不住又开始哭泣,比丘劝慰着:“这倒是奇怪,你先别哭,把话说清楚,我才能帮得上忙。”
老妇人幽幽地说着:“狱卒们说我儿子已离开道场,退失道心,所以限我三日内,回到那腥臭污秽、苦不堪言的血湖继续受报。哇……”妇人此时想到还要再回到哀号声不断、受极大苦的地狱,便再也忍耐不住地放声大哭了起来。
这时候比丘心中开始有了一些些疑惑,便问:“老人家是那里人氏?叫什么名字?”
妇人答非所问的说着:“只有他回道场安住,继续用功,我才能脱离地狱的业报,只要找到他就好。”
“老人家先别伤心,你总得说个姓氏,才有办法找人。”经比丘这么一提醒,妇人才回过神似地一一告诉比丘。
比丘一听,羞愧地喊着:“娘!我正是您要找的不孝子”,便悲恸地哭了起来;就在这时候老妇人突然消失了踪迹。
此时比丘生起大惭愧心,有所省悟的自语着:“原来我在道场参禅用功的功德,可使得母亲不用受地狱罪报。今日因自己的妄想,懈怠放逸,而离开常住,却连累往生的母亲受地狱的苦报。我连基本作人的孝道都没有尽到,还参个什么学,谈什么修行?”
眼看着天色微微露出鱼白,比丘便迈开脚步循着来时路往回走。回到寺中立即惭愧忏悔、痛改前非,发愿日夜精进禅修以报母恩。后来这位比丘明悟心地,成为当代的大善知识,其所度化的僧俗四众弟子不计其数。有一天,往生的母亲托梦告诉法师:“因为您修行的功德,我已得生人道了,特来感谢。”
省思
禅修静坐的功德实殊胜、难思议,古德云:“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透过禅修静坐,帮助我们返照自心,进而达到无念、无住、无为的境界,才能以清净智慧利益众生,此方为真实报恩者。
⑤佛经故事:娑婆世界
世界上有非常多的宗教,各个宗教都有不同的教义,而佛家就认为其实不是只有一个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而已,还有三千小世界,婆娑世界就是其中之一,你知道婆娑世界的故事是什么吗?本期佛经故事为你解析。
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在二千六百余年前的四月八日,降诞在古印度中北部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方),取名悉达多,父亲净饭王,母亲摩耶夫人。太子诞生后七天,圣母摩耶夫人往生,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养育成人。
太子天资聪颖,从小通达五明、四吠陀。成年后,娶耶输陀罗为妃,不久生下罗睺罗,后来成为佛教第一位沙弥。悉达多太子虽然出身贵族,但因观察到社会贫富悬殊,四姓阶级的不平等,又有众生之间的弱肉强食,尤其有感于生老病死的逼迫,人生的无常,于是生起出家求解脱的志愿与悲心。期间虽经净饭王百般劝阻,终究无法满足其“人生没有衰老的现象、没有疾病的痛苦、没有死亡的恐怖、所有的东西不损不减”等四个希望,于是在十九岁那年的二月初八,夜出宫门,开始十二年的修道生活。
其中雪山六年的苦行,每日只食一麻一麦,但苦行终究未能令他开悟。后来体会到真正的修行是离开苦乐二边的中道修行,于是舍弃无谓的苦行,走过尼连禅河,接受牧羊女的供养后,来到伽耶山菩提树下的金刚座上,立誓“不成正觉,不离此座”。于此通过重重考验,一一降服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等内外魔障后,彻见自己本来面目,止息一切妄想无明,终于在十二月初八日,夜睹明星,正观缘起法而成正觉。
成道后的佛陀,在鹿野苑第一次说法,度憍陈如等五比丘,从此佛法僧三宝具足,佛教僧团因而建立。
佛陀住世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在弘化的生涯里,宣说《阿含经》十二年、《方等经》八年、《般若经》二十二年、《法华经》和《涅盘经》共八年。
佛陀对弟子的教化,善于观机逗教,应病予药,对执空者说有,对执有者说空。佛陀对于能够依教奉行的弟子,耐心给予调教;对于不能依教奉行的弟子,也方便加以摄受;对于懈怠不知精进的弟子,激励他上进;对于过分刚猛的弟子,则教以缓和。
佛陀对弟子的爱护是无微不至的,佛陀所教化的对象,则不分贵贱贫富、种族信仰等,例如度拜火教外道优楼频罗迦叶三兄弟,以及外道领袖舍利弗、目犍连皈信佛教。佛陀的弟子有频婆娑罗王、波斯匿王等各国国王,及王妃韦提希夫人、末利夫人,也有低下阶层的莲花色、摩登伽等。佛陀度阿那律、难陀、阿难陀诸王子出家,也不舍弃理发匠优波离及担粪的尼提。总而言之,佛陀的弘化是以慈摄众,以法领众,以智教众,以法养众。
佛陀一生弘化、度众无数,但也受到外道及各种的灾难。根据《佛说兴起行经》记载,佛陀历经孙陀利谤佛、战遮女系盆诬陷、奢弥跋谤佛,以及被木枪刺脚、被掷石出血、食马麦、受苦行、患头痛、患背痛、患骨节疼痛等十次灾难。其实佛陀的真身是法身,法身无有生灭,佛陀为了度众,才应现这些灾难,主要是为让众生明了业报不失,令生怖畏之心,不再留恋有为色身,而能断恶行善,获证永恒法身。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到了八十岁仍然孜孜不倦,带着弟子四处行化传教;临入涅盘之际,仍然不舍任何众生,接受一位一百余岁的外道须跋陀罗,成为最后的弟子。佛陀进入涅盘,虽然令弟子们悲痛不已,但是诚如佛陀的教言所说:“要佛陀永久住于世间,这是违背法性的自然规则。
佛陀是宇宙真理的示现者,不能违背法性。”佛陀开示弟子说:“如果你们不能依照我的教言而行,即使我活了千万年,于汝何用?如果你们能依教奉行,亦如我永久住世。你们要坚定信仰,皈依法,依法而行,不皈依其它;你们要精进修学圣道,解脱烦恼,住心不乱,这才是我真正的弟子。”佛陀明示弟子不要伤心,因为天地万物有生就会有死,有团聚会必然有别离,这是无常真理的定律。
佛陀最后针对阿难所提出的四个问题,告诉弟子:以戒为师、以四念处安住、以默摈之调伏恶人、在一切经首安立“如是我闻”令人起信。佛陀并再次叮咛弟子,要常常思慕佛陀的生处、悟处、说法处、涅盘处。最要紧的是,要身常行慈、口常行慈、意常行慈。
佛陀进入涅盘,遗体荼毗后,留下舍利八斛四斗和三颗佛牙。舍利被分成八份,由与佛陀因缘深厚的八国各取一份,建塔供养。
佛陀出生在社会阶级十分不平等的印度,他敢于向不平等的制度挑战,不只是尊重人权,且尊重生命,更进一步肯定每位众生都同等尊贵,都具有成佛的性能。佛陀一生四十九年的传教生涯里,应该得度的已经度化,未能得度的,佛陀也为他们种下未来得度的因缘。佛陀虽然应身已经离开了人间,但是他的慈悲、智能,他遗留的伟大教理,却能永传人间。佛陀是我们人格最高的模范,是我们三界的导师、人天的师范,更是众生的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