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 佛学 >【佛经故事】暴虐君王一朝得悟

【佛经故事】暴虐君王一朝得悟

更新时间: 2023-10-20 20:43:55

(1)【佛经故事】暴虐君王一朝得悟

很多人都认识佛教文化,但是并不是很了解佛经,其实佛经是佛教的源头,想要认识佛教文化,就必须要对佛经有一定的了解,其实对于佛经故事,看看原文并不是都能懂得其中道理,但是久而久之,一定可以理解通透。

舍卫城中人民,闻法欢喜,男女清信,齐赴法会。时城中有盲目婆罗门,坐于道旁,闻众人脚步声,风扬衣角声,续续行过,心中颇怪异,即问行人:「欲往何处?」行人答言:「汝不闻乎!如来出世,难值难遇。今在此国,宣传道化,我等欲往听说妙法。」此盲目教士有一绝技:目虽失明,听觉第一。尝对人言:「众生之中,有八种声:一为乌声,二为枭声,三为破声,四为雁声,五为鼓声,六为雷声,七为金声,八为梵声。

其乌声者,是人性悖,忘恩负义,又极贪鄙。枭声者,秉性暴戾,毫无侧隐之心,喜作凶残之事。破声者,男作女声,女作男声,其人薄德无才,贫穷下贱。雁声者,性情开展,多得良朋,足迹远涉。鼓声者,言辞挥洒,理解深广,才名远震。雷声者,智慧超群,善析义理,任化天下。金声者,巨富饶财,积金千亿。梵声者,福德弥高,在家必作转轮圣王,出家定然得道成佛。」

时盲教士告行路人:「我能识别语声,判人贤否。彼说法者,若实是佛,必有梵音。有能携我往至彼处者乎?我当善为听之,审是佛否。」路人好奇心起,即牵彼盲教士,徐步赴只园。既至佛所,闻佛说法,梵音具足,深远流畅,惊为稀有,欢喜踊跃。两目得开,便得见佛,明朗如日,三十二相,应世难觅。实时礼佛,佛为说法。至诚听受,即破二十亿罪恶,捷得须陀洹道,并开慧眼,求为弟子,蒙佛许可。佛重复说法,广为开解,立得阿罗汉果,一座称奇。

贤者阿难离座而起,长跪叉手,而白佛言:「世尊出世,实多饶益。拔济盲冥,恩难称极。此婆罗门,顷时之间,肉眼既开,慧眼清净。佛于此人,恩何隆厚!」佛告阿难:「吾与其眼,不但今日。」阿难重白:「不审世尊,往昔与眼,其事云何?惟愿垂慈,具为解说。」佛告阿难:「过去久远,无量无数不可思议阿僧只劫,此阎浮提世界中,有一国王,名须提罗。其目明净,清妙无比,善能澈视,达四十里。

王心慈悲,愍念一切。养育民物,犹如慈父。化导多方,民皆从善,风调雨顺,四气和适。其国丰乐,群生畅遂。尔时国王退自思维:『我因夙福,贵为人主,富有四海。发言化下,如风偃草。今世享用,若无绍续,不播善因,恐于来世,穷困分定。譬如耕夫,春日播种,夏秋成熟,满积仓内,不可胜食。若当春时,心存懈忽,广田荒弃,秋收之日,又有何望?是以我今于诸福田,及时广种,不敢懈怠。』即告群臣:『出我库藏金银珍宝、衣被食物、生活所需,运至城外,或积市中,遍行宣令,一切人民,有所乏者,皆来取用。并驰檄辖下八万四千小国,亦令开发库藏,施给一切。』此时群臣立即奉行,竖大宝幢,击大金鼓,传王慈谕,遍阎浮提。阎浮提人,及沙门、婆罗门,凡有孤贫困厄,年老疾病,如有所需,称意而与。一切人众受王慈泽,安适欢娱,无复忧虑,歌颂赞叹,欢腾朝野。

(2)【佛经故事】能得佛陀赞许的四种人

每个人都有一套做人的道理,所以有的人做得好就能得人心,而有的人做不好了,只会让人讨厌,在佛经故事中,能得到佛陀赞许的只有四种人,你知道是哪四种吗?会不会有你呢,让我们一起往下了解看看吧。

释迦世尊在给孤独园说法时,称赞「憍萨罗国」四希有:

一、位尊者能向卑贱的人求忏谢希有─心行平等难。

二、富贵能受持斋戒、远离邪欲希有─豪贵学道难。

三、能遵守法律、誓死不欺诳他人希有─不说是非难。

四、贫穷人能发心广行布施希有─贫穷布施难。

从前舍卫城中有三位长者,各以道德来取名:能发心广行布施的,称为善与长者;出言不欺诳的,称为善合长者;能使众人信服的,称为戒胜长者。

当时憍萨罗国常在中秋节后便会有许多盗贼,这些土匪在秋天抢劫一次,足可享用一年,因此名为秋贼。有一天,群贼集会,讨论项目是:今秋生意要怎麽做─如何能以更少的力量,获得更多财物,并可在一年内尽情享用?

贼中一人报告说:「城中有一位善合长者,他家里有很多财宝,我们故意去向他诈称我们以前曾寄放一亿两金钱在其处,现在需要用一笔钱,请他还给我们。他如果说没有这回事,我们就指『戒胜』长者为证人;这批生意如果做成功,何愁没有财宝享用?」。

一人说:「戒胜长者岂肯为我们当伪证?」。

馀人说:「我们用强力的手段压迫他作证。」。

「怎麽压迫法呢?」头目问。

「那个戒胜长者性多惭耻,上厕所时必当远出到城外林木丛生的地方,我们准备好利刃在草丛里伺候。等他来时,把他捉住。告诉他说:若为我作证可得活命,否则斩首。」其中又有人这麽回答。

群贼听了之后说:「好!好妙计。那要这个人作证不难了。」于是他们即持刀往林间等候。戒胜长者遂被群贼所擒。群贼问说:「长者!你希望死或是活命?」。

戒胜长者说:「我不明白你们的用意。」。

贼众说:「我等以前寄放一亿两黄金在善合长者处,现在要索回,怕他要找证人,你若为我们作证,可保活命;如果不作证,立刻把你杀死。」。

长者问说:「你们确实有那麽多金钱寄在他那里吗?」。

群贼说:「傻瓜!我们如果有一亿两黄金,哪还要做这种不必本钱的生意啊!」长者自忖:我宁死也不可以为他们作伪证。岂可避一生的苦而招致无量劫受诸恶报?他想了之后便向群贼说偈:

「宁以守法取终亡,不作背法而存命,守法定得昇天乐,背法当生地狱中。」。

戒胜长者说此偈后,即告诉群贼说:「诸位应知:你们都因前世恶业因缘,造作欺诳等事,虽得人身,可是衣食常缺;如今再作不善业,命终之后当生哪一道?除了三涂恶趣之外,再也没有其他地方可以容纳你们了。」长者作了种种劝喻,群贼听后遂起信敬心,便向长者敬礼,禀告说:「我们愚痴,不明善恶,想以不当的行为加害您;既蒙告喻,深感庆幸!请您告诉我们今后应该怎麽作?」。

(3)佛经故事:木匠和画家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有没有多的宗教文化,佛教作为我国主要的宗教之一,佛教感化众人大部分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也因此流传下来非常多的故事,你对佛教中木匠和画家的故事有多少了解吗?本期佛经故事为你解析。

从前,北天竺有个木匠,手艺极其精巧。他用木头做了一个机器人,穿上衣服,严然就是一个美女,容貌艳丽,举世无双。这个美女的一笑一颦,无不像真人那样逼真,还可以像真人那样做各种活,只是不会讲话。当时南天竺有个画家,画技十分高明,画出来的花鸟虫鱼,就像活的一样。

木匠听说了画家的名气,很想和他一较高低,就派人请画家到自己家中作客。画家也早已听说木匠的名声,很想比试一下,就高兴地应邀而来。两人见了面,相互切磋技艺,都有相见恨迟之感。木匠摆酒宴招待画家。摆酒、斟酒等所有活,都让木头美女来做。画家喝了一天的酒,竟然没有看出在一旁伺候的美女,其实是个木头人。

这么一个光艳照人的美女,在旁边走来走去,逗得画家心痒痒的,但主人在一旁,又不敢过分无礼。画家的情态全让木匠看在眼里,心中暗暗可笑,但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一个劲地谈天、劝酒。眼看天色慢慢黑下来了,木匠说:“天色不早了,我要去休息。您今天就住在我家吧!”说着指指站在一旁的美女说:“就让她陪伴您好了。”说完便走了。

画家醉醺醺地看着灯下的美女,越看越喜爱,心想:“反正是木匠让她陪伴我的。”便叫美女到自己身边来。可是美女站在那儿,一动也不动。画家以为姑娘怕羞,不好意思自己走过来,就走上前去拉她。没想到他用手一拉,美女随即倒地,各种木头零件撒了一地。画家大吃一惊,酒也醒了一半,仔细一看,才明白那美女原来是木匠做的机器人,是木匠要与自己比试手艺高低的作品。

他心中又惭愧、又不服气,想道:“好吧!就让我们比一比。”便掏出画笔、颜料,在墙上画了一个人像,衣服、容貌都和他一模一样,脖子上还画了一根绳子,就像悬梁自尽一样。在嘴巴、鼻子等部位,他画了几只苍蝇,然后把门关好,钻到床底下睡觉。

第二天,木匠起床后,想起昨天的恶作剧,心中还暗暗好笑。他走到画家的房门前,想看看他怎么了,只见房门还紧闭着。木匠很奇怪,使劲敲门,却无人应门。他急了,用力把门撞开,只见画家已悬梁自尽,几只苍蝇还停在他的脸上,地上散着一堆木头零件。

木匠心想:“他一定是因为比不过我,羞愧难忍,所以自杀了。”心里觉得很难受,又想:“没想到他自尊心这么强,比不过我就自杀了。早知道会这样,就不和他开这个玩笑了!”这个国家有个规定,凡是死了人,必须先禀告国王,等国王验过尸以后,才能下葬。所以木匠来到王宫,向国王禀告:“南天竺有个画家,昨夜住在我家里。我让木机器人去服侍他,他上当后非常羞愧,就自杀了。

特请大王前去验尸。”国王便带着随从来到木匠家中,见画家还悬挂在那里,国王吩咐木匠:“你去把绳子砍断,把尸体搬下来,我要看看他到底是自杀死的,还是被人勒死的。”木匠就拿了一把斧头去砍绳子,没想到斧头砍过去,砍到的不是绳子,而是墙壁;再仔细一看,哪里有什么死人,是画在墙上的一幅画。

这时,画家从床底下笑嘻嘻地钻了出来。两人说明了情况,大家都为他们的高超技艺而叫绝。从此,画家与木匠结成一对好朋友,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两个人的本领就更加高强了。

(4)佛经故事之一盆洗脚水的警示

中国是一个传承历史久远的国度,有非常多的历史故事流传下来,以供后人的借鉴,在各个方面的事情几千年的经验可以说是非常宝贵的,而佛家就经常以故事来教育人,你知道一盆洗脚水的故事吗?本期佛经故事为你揭秘。

佛陀的唯一的儿子罗怙罗尊者追随佛陀出家修行,是在他年纪尚幼时。未满十岁的他初初修行,仍有着童稚爱玩的天性,并且经常说谎戏弄他人。每当有居士向他询问佛陀在何处,他便故弄玄虚,混淆视听。当罗怙罗见到这些居士像傻瓜一样地东奔西跑时,心中却觉得十分有趣。若佛陀是在竹林精舍,便告诉对方佛陀在鹫峰山;若在毕钵罗窟,便告知在西尼迦窟,使得这些信众无法如愿的礼见佛陀,奔波疲累。

佛陀知道罗怙罗的行为后,心想:只有让罗怙罗深刻体会说谎的过失,才能真正端正他的行为,否则再严厉的吓阻都只有短暂的效果。

一天,罗怙罗见到佛陀刚从城中托钵回来,立即满心欢喜地为佛陀准备洗脚水,佛陀便决定藉此因缘教育罗怙罗。当佛陀洗完双足后,将水倒掉只留下少许在盆中,问罗怙罗:“你看到了吗?”接着把水全部泼在地上,又问:“你看到了吗?”然后又把水盆倾斜一边,再问道:“你看到了吗?”最后将整个盆子倒盖在地上,还是一样问罗怙罗:“你看到了吗?”

罗怙罗虽然对佛陀的举动大惑不解,但仍然不断地点头称是,佛陀说道:“罗怙罗,法在你的心中,就像刚刚盆子里的水,只有那么一些些而已;现在因为说谎的习惯,你心中的善法就像泼撒出去的水,丝毫不剩半点!你玩笑的戏弄人,就像倾斜的水盆,人们将不再信任你,并且也会轻视你。最后你会像倒盖的盆子,连自己的善根也泯没,再也装不进任何一滴的法水!”

罗怙罗顿时感到万分羞愧,立即向佛陀忏悔:“慈悲的佛陀啊!罗怙罗若是没有您这样用心的比喻教导,不知道妄语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无量的苦恼,从今以后我一定不再犯!”此时,佛陀微笑、点头,赞许罗怙罗真诚忏悔的勇气和不二过的决心。

人们往往因为无知,才会做错事情。由于佛陀以巧妙的譬喻,慈悲且有耐心地引导,不仅让罗怙罗体认到说谎的严重性,更进一步学会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从此之后,他精进力行佛的教诲,丝毫不放逸懈怠,因而证得阿罗汉的圣位,赢得佛陀弟子当中“密行第一”的美名。

其实佛法的根本建立在心性的肯定,及禅定智慧的涵养;透过佛法的教育,将使人格获得最大的启发,也使得教育者能掌握最具体的方向,落实教育。

这里所说到的教育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更重要是人格的启发与陶冶。对于教育者而言,肯定每个人的佛性及禅定的涵养,才能具有启发他人的智慧;对于学习者而言,懂得惭愧忏悔、知过改过的心,是修行前进趋向圆满的要因。人人佛性本具,遇到好的外缘,有智慧的教导,便能使良善的心性显发。

标签:佛经故事暴虐君王一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