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 佛学 >佛经故事:袁母往生

佛经故事:袁母往生

更新时间: 2023-10-20 20:43:46

一)佛经故事:袁母往生

世界上有非常多的宗教,各个宗教百花齐放,教义也是非常的不同,而佛经作为东方的主要宗教之一,是非常重要的,教义也是善恶因果与修行和非常多的方面,是一个学问非常深的宗教,你知道袁母往生的故事吗?本期佛经故事为你解说。

灵岩山,遇一位陈太太者,湖北人也。近年皈依本寺妙公和尚,现住上海,因厌家居繁杂,有碍修行,常来山上静居念佛。一日听然所说念佛功德不可思议,许多愚夫愚妇,一字不识者,平常看他只会念佛,别无所能,到了临终,他之所能,都现出来。

平常许多能文能说者,到了临终,皆不及他所能也。按此理由,岂是阿弥陀佛爱有偏乎。但不过愚夫愚妇,能念念死心,步步蹋实,专归一门。如龙入海,渐入渐深,得佛气分自然无能而能。识得此理,正好念佛也。

彼听此说已,翌日持四照片,对然说云,此我义母袁老太太之玉照也。第一张,我母康健念佛时所摄也。第二张,我母示疾于床时所摄也。第三张,我母将欲西归,预知时至,沐浴更衣,落发受戒之后,右胁而卧时所摄也。第四张,我母临命终时,巍然端坐,口称佛号,见佛来迎,奄然示寂时所摄也。

弟子昨日闻师所说念佛功德不可思议等语者,正与我母种种事实相合也。故今持此照片,特来奉告,请师证明。兹将我母生没各种事实,恭对师前,略陈如下。

我义母袁门姜氏,法名常静,家住湖北汉口。求皈依于清德法师座下,受五戒于汉口圆照寺中。长斋念佛三十三年,至六十九岁生西。平常修行精进,任其寒暑无间。每早刻定四点钟起床念佛,日间专常拜佛。纵遇三伏汗湿,即以海青数件易之。此乃我母平常修行精进如是也。

若见苦人身无衣服,登门乞化者,宁将自身所着而脱与之。或遇贫人无法度岁,故来母家盗物者,母一面令盗取物,一面向厨盛饭,与盗食饱而去。此乃我母平常给施饥贫如是也。有次在归元寺,设千僧斋供众时,应供者,约千余人。闻锅内所办,不足赡食,市上小菜,早已收完,无法再办。母曰,请向锅内再添三担水,后众食之,美味透鲜。此乃我母平常供养僧宝如是也。

至民国三十三年(一九四四年)正月,母略示微恙。偶然哭曰,汉口有大灾难。家人询之,我们怕不怕乎。母曰,我们不甚要紧,人民痛苦难堪。至四月初十后,将欲西归,亲见西方三圣来迎,母知西归时至。嘱曰,汝等速去佛堂烧香,佛来迎我,我要去了。家人云,老太太,既归西方去,须请阿弥陀佛,择一好日期。今天日子平常,不必去也。母曰,我知道。越数日,母曰,汝等害了我,这几天,阿弥陀佛不来也。

家人云,老太太,心莫急,到了西归时至,佛必再来迎接也。至次日,母曰,我愿要坐缸,缸内要放灯草松香,赶快与我一一办好。彼时恰被日兵扰乱,百行罢工,市上独有一口劣货缸,虽已买好,抬未至家,母曰,汝等快接缸。家人云,缸未至。母曰,云何与我买此劣货缸。少顷,数物皆至,家人视之,果然劣货。母又曰,云何与我买此碎灯草。家人云,是整一捆。母曰,汝不信,拆开看。家人拆开,果是碎者。

此乃我母将终心灵格物如是也。至十七早,母曰,我愿要落发,汝等速去归元寺,请首座和尚来,与我说戒。又曰,汝等速烧檀香水来,为我沐浴。至沐浴更衣毕,首座和尚至,为母落发,授沙弥尼戒。母受戒已,即右胁而卧。此乃我母将终身奉戒律如是也。

至二十早,母曰,我今日要归西方去了,汝等速去归元寺,请首座和尚领诸师来,助我归西。至八点钟,首座和尚领诸师至,母命扶端坐椅上,双足跏趺,胸佩戒牒,手持数珠。母曰,将布枕来,垫在背面。复因众人遮路,母面带忧容。众云,我等中间让开。母喜曰,阿弥陀佛,与诸圣众,早已来了,汝等勿哭,与我念佛。说毕,自称佛号数声,众同称佛号。至十点钟,母奄然示寂,如入禅定。此乃我母末后安然归西如是也。

至翌日,十点钟,装缸时,端然如故。火化之日,送葬念佛者,约千余人,莫不叹为希有也。收灵骨时,骨带金黄色,得淡白色舍利,大小共七粒。最希有者,母装缸时,身穿海青灰色。至化身后,拾出海青角四条,变成青色,边上线珠累累,雪白分明,人人两手对拉,则不断也。

至三十三年(一九四四年)冬,国军将复,果然汉口遍地皆炸,人民房屋将尽,独我母家,安然无殃。回思我母预言,纤毫无差。正炸之时,有人看见三弹,落我母房。其人抚掌叹曰,可惜陈太太一个好人,这也完了。后探询之,始知分落傍屋焉。识者莫不叹云,皆由袁老太太昔日道行所感,佛力所加,此乃我母身后灵感护持如是也。然欣闻之下,不胜钦佩。

敬按袁太夫人,身后得白色舍利七粒者,即表生平戒行清洁,道心坚固也。火化之后,得海青角四条不坏者,即表生平道行精进,勤苦修持也。病中瓦缸灯草,自未亲见,尚能分明了了者,足证心如清水,有物皆现也。昔日添水代斋,美味透鲜者,此乃诚心所感,愿力所成也。将终落发,虔受沙弥尼戒法者,正合《十六观经》,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也。按此各种表现之瑞相,末法时代,堪称希有。

况值时局,正当紊乱,人心惶惶,惊恐不安。临命终时,尚能端坐念佛,见佛来迎,安详西归者,愈为难得之难得也。彼以智人自命,讥诮愚人念佛者,观此而宁不愧死耶。然本非读书文人,从不与人录传记,此亦非陈太太有意请然所录也。因观彼照片,现出实凭确据,恰与陈太太所述各种事实相符,毋容纤毫拟议。令人不觉自然感动,羡慕不已。较之许多虚言装饰者,彼此天渊相隔也。况陈太太,常来山上念佛,一住数月,人人知其道心真切,语无虚妄。即此种种实事,亦从未对人说过。

因日前听然所说,恰与彼母种种事实相合,心即感动,故特来相告。然思此来因,希奇罕有。想必由袁老太太冥中所加,道力所使,假借因缘凑合,成斯往生传记。故此援笔敬录陈太太所述各种事实,与袁太夫人临终念佛坐脱摄影,一并登于《弘化月刊》,以公同志。俾见闻者,作增上缘。愿诸同伦,读是录者,留神观察,深注意焉。

二)【佛经故事】以讹传讹的落水果子

很多人都认识佛教文化,但是并不是很了解佛经,其实佛经是佛教的源头,想要认识佛教文化,就必须要对佛经有一定的了解,其实对于佛经故事,能够理解的人并不多。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以讹传讹的落水果子说的是什么。

从前,释迦佛陀在舍卫国说法时,是年结夏安居圆满后,佛陀与诸比丘欲往王舍城。当时舍卫城中有一群商人,随侍佛陀同往摩竭陀国。阿难尊者每天在诸商人前引导,一日来到三叉路口,一条是直路,但其山林中多诸野兽;一条是弯曲道路,然而行人安稳无障碍;不知要走哪条路好?于是请问佛陀。

佛陀告诉阿难说:「宜取直道,如来离诸怖畏!」。

有一天,住在山林中过夜。佛陀说:「比丘住处,乃至树下,都应分次第而住。」因此,诸比丘即以戒腊座次分开住宿。其中六众比丘,分配在枯树下止住;诸商人即在附近结营而住。到了半夜,六众比丘忍不住寒气的逼迫,以火烧树,其枯树中有蛇因火烟所熏,因而爬到枯树上,不料蛇将要掉下来。六众见蛇急忙高呼说:「快掉下来了,快掉下来了!」。

诸商人听到比丘高呼的声音,均以为「有狮子」跳入营内,即大为惊怖,四散逃奔。佛陀知道这件事,即命阿难速去安慰诸商人说:「如来所在的地方,离诸恐怖,不要惊惶。」。

诸比丘禀告佛陀说:「大德世尊!为什麽六众大叫,诸商人就惊怖逃奔?」。

佛陀告诉诸比丘说:「六众比丘不只是在今日使诸商人受惊吓,甚至在久远的前世也曾经惧吓过他们,而使得他们四方逃走,当时也是我安慰他们,使他们离忧苦。你们仔细听:

过去无量世时,在某山中的一个水池旁边有棵频螺果树,林中有六兔共为知友,依止而住池边。有一晚上,微风吹动,是时频螺果熟,堕在水中作声,六兔闻果落声,牠们因个子小,胆子也小,于是非常惊怖,向四面逃走。

是时,山中有野干看见六兔奔走而来,便问牠们何故逃走?六兔说:『我们听见水内有异常的声音,心里想可能是猛兽要来害我们。所以就赶快逃走。』野干听了之后,也跟着奔走;山中的猪、鹿、牛、象、豺、狼、虎、豹及小狮子等,听到这话也跟着奔窜。

山谷中住了一头猛勇的狮子王…看见那些兽类都惶怖奔驰,便问说:『你们都有爪牙,勇力也大,为什麽这样惶怖惊奔?』。

众兽们谨向狮子王报告说:『我们听见恶声非常可怕,以为是猛兽要来害我们,因此惊惶,欲逃向安稳之处。』。

狮子王问说:『那猛兽在什麽地方?』。

众兽答说:『我们也不知道。』。

狮子王说:『在还没有察清之前,你们不必奔走,我为你们审查究竟。』。

即问虎说:『你在哪里听到这些话?』。虎说:『我从豹那里听来的。』狮子这样辗转推问到兔。

兔子说:『这种怖畏恶声,是我亲自听闻,不是传说的。仁者如果不相信,我可带您去查看。』。

于是,六兔便和狮子王来到频螺果树处…们稍等一会儿,便再听见频螺果堕落水面的声音。

狮子王说:『这是果子,你们怕什麽?』。

这时有一位天人看见此事,笑而说偈曰:『不应闻他语便信,当须亲自审观察;勿如树果落池中,山林诸兽皆惊走。』」。

佛陀又说:「往昔狮子王就是我,其六兔即今之六众比丘。」。

三)佛经故事:没有十全十美

人世间是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的,完美的事物总是稀有而又脆弱,追求完美只是让自己更加的没有缺点而已,而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自然有非常多博大精深的道理,佛家通过故事来让人悟出道理,本期佛经故事为你解说没有十全十美的人。

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再美丽的人也有些地方缺憾,若是十全十美就变成了天仙仙女了。心里上也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再良善的人也有些不良善的地方,若是十全十美的良善就变成了圣人了。圣贤的高贵个性,不能移植到凡夫的身上来。仪表怎能十全十美呢?人的个性已有缺憾,怎能生着十全十美的形体呢?

佛法说,业有定业不定业,定业就是说,已成的物体不容易改变,譬如说,金与铁都是一样的金属,其本质的贵贱是差别很大的。世间已成的物体—譬如人的美丑,物的贵贱,个性的善恶,都是不容易改变的,欲改变它必须费很大的工夫,以及很长的时间,甚至于生生世世,急于改变往往弄巧成拙或相反的结果。

从前一个中年的男士,娶了一位很美丽的妻子,不但是美丽而且是富贵家的千金,可以说郎才女貌。这位男士每当有社会活动的场面,都带着这位太太去参加,也不知欣羡了多少的人。但有一位朋友说他太太虽然美丽,可惜鼻子却歪了一点,这位男士听了以后,非常的难过,每回到家里的时候都注意到他太太的鼻子,越看就越难过:“为什么差这一点点?”

终于下定决心,欲给他太太换一个鼻子。就各处的去寻找,终于寻找到一位鼻子很美丽的太太。趁着他没有注意的时候,就将那位太太的鼻子割下来,就一直跑到家里,把自己太太的鼻子也割下来,换上那美丽的鼻子,欲安上去,可是任凭怎样安也安不上去。结果两个人的鼻子都被割掉了,两个人都没有鼻子,变成两个丑妇,害人害己,这就是傻瓜人做傻瓜事的结果。

爱美是人类的天性,尤其是女人,脸上涂红擦粉,身上穿的五花杂色的衣服,乃至真珠宝玉,千方百计的去争取来装饰此身,这是众生的我执习性。我执乃是一切众生造业生死轮回的根本,是故欲离欲解脱生死,须修不净观。不净观有五:一者生处不净,二者种子不净,三者四大不净,四者九孔不净,五者毕竟不净。修此五不净观可以离欲解脱生死。

世间的人都希望,外表美丽迷人,须知外表美丽乃是暂时的,渐渐鸡皮鹤发,一年一年的丑陋下去,渐渐被人讨厌。若是心里的美丽即一年一年的芬芳,一年一年的被人尊敬,乃至生生世世用不尽的财产,乃至成佛三十二相。何者才究竟,何者不究竟,我们应该有所选择。

世间有些不懂佛法的人,欣慕修学佛法而获得名闻的大德。见到他们受人恭敬供养,心里也羡慕也嫉妒。于是冒充某大德的名或妄称某佛某菩萨降生,妄称自己是修证神通的人,骗取信徒的供养。结果破坏佛教的声誉,也丧失了自己的人格,这不是像割掉人家的鼻子,又割掉自己太太的鼻子一样的愚痴吗?

四)佛经故事:贫苦老太的一盏油灯

在我国有非常多的佛经故事,作为我国非常重要的宗教之一,佛教在民间的信仰是非常广泛的,而且佛家也是通过故事来感化众人的,非常的具有哲理性,其中贫苦老太的一盏油灯这个故事就非常经典,你知道这个故事吗?本期佛经故事为你解析。

王舍城旁,住有一位非常穷苦,名叫南陀的老太太。在一个每百年才能见到一次佛祖的日子里,南陀虽很想供奉一盏灯火,但用她仅有的钱却只能买到一点点灯油。南陀就带着那盏小灯,跟着其他富有的信徒来到佛祖处,点燃灯火后诚心参拜。说也奇怪,那天晚上城中无故刮了一阵强风,将所有供奉佛祖的灯火都熄灭,唯有南陀的那盏小灯火,依然在那里燃烧,大放光明。由此可见,供奉神佛,重要的并不在于供物的大小,而是在于是否虔诚。

所谓布施一般而言就是指散发自己的财物来救济穷苦的人之意。但在《杂宝藏经》中,所劝于世人的却是“无财之七施”:

第一的“眼施”,以慈祥而明亮的眼睛待人之意;

第二的“颜施”,以笑容待人之意;

第三的“身施”,以清洁而端正的仪容待人之意;

第四的“言施”,以温和的语气待人之意;

第五的“心施”,以真心待人之意;

第六的“床座施”,把坐位、地位或名誉等让给别人之意;

第七的“房舍施”,以打扫得干干净净的房子接待访客之意。

如果遇到条件艰巨的人,自身又无有可以帮助的条件,如果是这样的话,在别人有能力布施的时候随即跟着生起清净的欢喜心,也同样的具有功德。

五)自求多福的佛经故事

很多童年的读物都是故事题材的,因为故事不管对于任何年龄段的人来说都是非常感兴趣的,而佛家就是通过故事来感化众人的,你听说过自求多福这个词语,但是你知道自求多福的佛经故事吗?本期佛经故事为你解析。

里有张媪,自云尝为走无常,今告免矣。昔到阴府,曾问冥吏:“事佛有益否?”吏曰:“佛只是劝人为善,为善自受福,非佛降福也。若供养求佛降福,则廉吏尚不受赂,曾佛受赂乎?”又问:“忏悔有益否?”吏曰:“忏悔须勇猛精进,方补前愆。今人忏悔,只是自首求免罪,又安有益耶?”此语非巫者所肯言,似有所受之。

【译文】

我们老家有个张老婆子,据她自己说她曾经是个走无常的,如今不再干这一行了。

张老婆子说,她以前到过阴曹地府,曾问冥官说:“信佛到底有没有好处?”冥官回答说:“佛只是劝人为善,行善的人自然会感召福报。所以福报应该说是自己修来的,并不是佛赐福给他的。如果藉着供养来求佛赐福,那么,世间清廉的官吏尚且不受贿赂,难道佛会接受贿赂吗?”老婆子又问:“一个人若是造了恶业,忏悔有用吗?”冥官说:“忏悔必须真心悔过自新,勇猛精进修善积德,才能补救以前的过错。现在的人求忏悔,只能算是自首求免罪,这又能有什么用呢?”

我想,这些话不是一个巫婆所能说出来的,似乎是有人给她指教过的。

标签:佛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