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 佛学 >佛经故事之一盆洗脚水的警示

佛经故事之一盆洗脚水的警示

更新时间: 2023-10-20 20:43:45

一)佛经故事之一盆洗脚水的警示

中国是一个传承历史久远的国度,有非常多的历史故事流传下来,以供后人的借鉴,在各个方面的事情几千年的经验可以说是非常宝贵的,而佛家就经常以故事来教育人,你知道一盆洗脚水的故事吗?本期佛经故事为你揭秘。

佛陀的唯一的儿子罗怙罗尊者追随佛陀出家修行,是在他年纪尚幼时。未满十岁的他初初修行,仍有着童稚爱玩的天性,并且经常说谎戏弄他人。每当有居士向他询问佛陀在何处,他便故弄玄虚,混淆视听。当罗怙罗见到这些居士像傻瓜一样地东奔西跑时,心中却觉得十分有趣。若佛陀是在竹林精舍,便告诉对方佛陀在鹫峰山;若在毕钵罗窟,便告知在西尼迦窟,使得这些信众无法如愿的礼见佛陀,奔波疲累。

佛陀知道罗怙罗的行为后,心想:只有让罗怙罗深刻体会说谎的过失,才能真正端正他的行为,否则再严厉的吓阻都只有短暂的效果。

一天,罗怙罗见到佛陀刚从城中托钵回来,立即满心欢喜地为佛陀准备洗脚水,佛陀便决定藉此因缘教育罗怙罗。当佛陀洗完双足后,将水倒掉只留下少许在盆中,问罗怙罗:“你看到了吗?”接着把水全部泼在地上,又问:“你看到了吗?”然后又把水盆倾斜一边,再问道:“你看到了吗?”最后将整个盆子倒盖在地上,还是一样问罗怙罗:“你看到了吗?”

罗怙罗虽然对佛陀的举动大惑不解,但仍然不断地点头称是,佛陀说道:“罗怙罗,法在你的心中,就像刚刚盆子里的水,只有那么一些些而已;现在因为说谎的习惯,你心中的善法就像泼撒出去的水,丝毫不剩半点!你玩笑的戏弄人,就像倾斜的水盆,人们将不再信任你,并且也会轻视你。最后你会像倒盖的盆子,连自己的善根也泯没,再也装不进任何一滴的法水!”

罗怙罗顿时感到万分羞愧,立即向佛陀忏悔:“慈悲的佛陀啊!罗怙罗若是没有您这样用心的比喻教导,不知道妄语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无量的苦恼,从今以后我一定不再犯!”此时,佛陀微笑、点头,赞许罗怙罗真诚忏悔的勇气和不二过的决心。

人们往往因为无知,才会做错事情。由于佛陀以巧妙的譬喻,慈悲且有耐心地引导,不仅让罗怙罗体认到说谎的严重性,更进一步学会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从此之后,他精进力行佛的教诲,丝毫不放逸懈怠,因而证得阿罗汉的圣位,赢得佛陀弟子当中“密行第一”的美名。

其实佛法的根本建立在心性的肯定,及禅定智慧的涵养;透过佛法的教育,将使人格获得最大的启发,也使得教育者能掌握最具体的方向,落实教育。

这里所说到的教育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更重要是人格的启发与陶冶。对于教育者而言,肯定每个人的佛性及禅定的涵养,才能具有启发他人的智慧;对于学习者而言,懂得惭愧忏悔、知过改过的心,是修行前进趋向圆满的要因。人人佛性本具,遇到好的外缘,有智慧的教导,便能使良善的心性显发。

二)佛经故事:能忍得自在

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不用总是怨天尤人,其实哪里都有不愉快的事情,但是如果觉得不适合确实是应该适当的改变,而在本期的佛经故事能忍的自在的故事中,就讲述了这样的一个道理。

佛经上述:我们此世界叫做娑婆世界。娑婆译为“堪忍”就是说此世界的人堪忍受种种的痛苦的意思,堪忍受什么痛苦呢?

台风地震啦,天灾地变啦,气候有春夏秋冬、寒冷啦、炎热啦种种的痛苦。人的身体有生老病死啦,精神有喜怒哀乐啦,爱别离啦,怨憎会啦,求不得啦种种的痛苦都堪得忍受叫娑婆世界。若不能忍受呢?即自我毁灭(自杀),怨天尤人或杀盗淫妄,造诸恶业来逃避痛苦,反而苦上加苦。

从前有一只野狐和一只野鹿,同住在一颗大树下。树因风吹嫩枝被折断而打在野狐和野鹿的背上。野鹿没有感觉到什么,因为风吹而树枝折断乃是平常的事。可是野狐就忍耐不住了,打算迁到别处去。临走的时候野鹿说:“这颗大树能为我们挡风遮雨,更供给我们甜美的果实,你为什么要到别处呢?”“不,我忍耐不住了,你认为好那你就住在这里好了。”野狐头也不回就走了。

野狐到了一个旷野,白天气候很热,到了晚上气候又变冷,它感觉到忽冷忽热很难受,住了几天便挨不下去了。当它要走的时候,另一只野鹿说:“狐兄,你为什么要走?这里虽气候差些,但没有虎狼出没不是很安全么?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到什么地方都有不愉快的事情,你还是安心的住下来罢。”

“不,这种忽冷忽热我已经忍受不了,我还是到别的地方去。”

野狐又到了一处翠绿的山坡上,这里气候好,环境优美就决定住在这里,住了没有几天,又想这里又不是很理想的地方了,因为这里有凶猛的狮子,也有阴险的豺狼,时时都听到他们吼叫的声音,使它心惊肉跳,可是贪着这里环境优美,勉强的住下来,有一天出去觅食时,给野狼抓住了才懊悔为什么不听朋友的劝告,才有今天的下场。

人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环境也没有十全十美的地方,这就叫娑婆世界。世界有寒带与热带,出生在那里,自然适应在那里的气候与生活。各个民族有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习惯即生自然,应受多少苦,多少快乐皆有过去的业因。

人人都有贪嗔痴,种种恶习气。也有慈悲喜舍种种的善良习惯,何者为多,即成何者的习性。六祖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性清净何时去惹着尘埃呢?皆因慢慢习染而来,已然染习抑不是自性,不是实在的,人人都可以改变不良的习性,只是肯不肯而已。

各人有各人的个性,智识好欲和生活习惯不同,互相忍让即可以同住。各人有各人的性格和嗜好,必须顺从来顺从去,才能够相处下去,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希望,而将来也有每个人的成就不同。每个人都希望他人事事皆顺从我,所以才有相争之事,若是人人都顺从他人即没有是非和斗争了。

古人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是因为习重的关系而不是不可改。若是有智慧,有用功什么习性都可以化消。不良的习性统统修完了才能超六道了生死。是故习性不是固定的也不是不可改,须靠智慧去照破,须靠用功把它消灭,即天下就太平超出轮回得大自在了。

三)【佛经故事】能得佛陀赞许的四种人

每个人都有一套做人的道理,所以有的人做得好就能得人心,而有的人做不好了,只会让人讨厌,在佛经故事中,能得到佛陀赞许的只有四种人,你知道是哪四种吗?会不会有你呢,让我们一起往下了解看看吧。

释迦世尊在给孤独园说法时,称赞「憍萨罗国」四希有:

一、位尊者能向卑贱的人求忏谢希有─心行平等难。

二、富贵能受持斋戒、远离邪欲希有─豪贵学道难。

三、能遵守法律、誓死不欺诳他人希有─不说是非难。

四、贫穷人能发心广行布施希有─贫穷布施难。

从前舍卫城中有三位长者,各以道德来取名:能发心广行布施的,称为善与长者;出言不欺诳的,称为善合长者;能使众人信服的,称为戒胜长者。

当时憍萨罗国常在中秋节后便会有许多盗贼,这些土匪在秋天抢劫一次,足可享用一年,因此名为秋贼。有一天,群贼集会,讨论项目是:今秋生意要怎麽做─如何能以更少的力量,获得更多财物,并可在一年内尽情享用?

贼中一人报告说:「城中有一位善合长者,他家里有很多财宝,我们故意去向他诈称我们以前曾寄放一亿两金钱在其处,现在需要用一笔钱,请他还给我们。他如果说没有这回事,我们就指『戒胜』长者为证人;这批生意如果做成功,何愁没有财宝享用?」。

一人说:「戒胜长者岂肯为我们当伪证?」。

馀人说:「我们用强力的手段压迫他作证。」。

「怎麽压迫法呢?」头目问。

「那个戒胜长者性多惭耻,上厕所时必当远出到城外林木丛生的地方,我们准备好利刃在草丛里伺候。等他来时,把他捉住。告诉他说:若为我作证可得活命,否则斩首。」其中又有人这麽回答。

群贼听了之后说:「好!好妙计。那要这个人作证不难了。」于是他们即持刀往林间等候。戒胜长者遂被群贼所擒。群贼问说:「长者!你希望死或是活命?」。

戒胜长者说:「我不明白你们的用意。」。

贼众说:「我等以前寄放一亿两黄金在善合长者处,现在要索回,怕他要找证人,你若为我们作证,可保活命;如果不作证,立刻把你杀死。」。

长者问说:「你们确实有那麽多金钱寄在他那里吗?」。

群贼说:「傻瓜!我们如果有一亿两黄金,哪还要做这种不必本钱的生意啊!」长者自忖:我宁死也不可以为他们作伪证。岂可避一生的苦而招致无量劫受诸恶报?他想了之后便向群贼说偈:

「宁以守法取终亡,不作背法而存命,守法定得昇天乐,背法当生地狱中。」。

戒胜长者说此偈后,即告诉群贼说:「诸位应知:你们都因前世恶业因缘,造作欺诳等事,虽得人身,可是衣食常缺;如今再作不善业,命终之后当生哪一道?除了三涂恶趣之外,再也没有其他地方可以容纳你们了。」长者作了种种劝喻,群贼听后遂起信敬心,便向长者敬礼,禀告说:「我们愚痴,不明善恶,想以不当的行为加害您;既蒙告喻,深感庆幸!请您告诉我们今后应该怎麽作?」。

四)佛经故事:木匠和画家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有没有多的宗教文化,佛教作为我国主要的宗教之一,佛教感化众人大部分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也因此流传下来非常多的故事,你对佛教中木匠和画家的故事有多少了解吗?本期佛经故事为你解析。

从前,北天竺有个木匠,手艺极其精巧。他用木头做了一个机器人,穿上衣服,严然就是一个美女,容貌艳丽,举世无双。这个美女的一笑一颦,无不像真人那样逼真,还可以像真人那样做各种活,只是不会讲话。当时南天竺有个画家,画技十分高明,画出来的花鸟虫鱼,就像活的一样。

木匠听说了画家的名气,很想和他一较高低,就派人请画家到自己家中作客。画家也早已听说木匠的名声,很想比试一下,就高兴地应邀而来。两人见了面,相互切磋技艺,都有相见恨迟之感。木匠摆酒宴招待画家。摆酒、斟酒等所有活,都让木头美女来做。画家喝了一天的酒,竟然没有看出在一旁伺候的美女,其实是个木头人。

这么一个光艳照人的美女,在旁边走来走去,逗得画家心痒痒的,但主人在一旁,又不敢过分无礼。画家的情态全让木匠看在眼里,心中暗暗可笑,但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一个劲地谈天、劝酒。眼看天色慢慢黑下来了,木匠说:“天色不早了,我要去休息。您今天就住在我家吧!”说着指指站在一旁的美女说:“就让她陪伴您好了。”说完便走了。

画家醉醺醺地看着灯下的美女,越看越喜爱,心想:“反正是木匠让她陪伴我的。”便叫美女到自己身边来。可是美女站在那儿,一动也不动。画家以为姑娘怕羞,不好意思自己走过来,就走上前去拉她。没想到他用手一拉,美女随即倒地,各种木头零件撒了一地。画家大吃一惊,酒也醒了一半,仔细一看,才明白那美女原来是木匠做的机器人,是木匠要与自己比试手艺高低的作品。

他心中又惭愧、又不服气,想道:“好吧!就让我们比一比。”便掏出画笔、颜料,在墙上画了一个人像,衣服、容貌都和他一模一样,脖子上还画了一根绳子,就像悬梁自尽一样。在嘴巴、鼻子等部位,他画了几只苍蝇,然后把门关好,钻到床底下睡觉。

第二天,木匠起床后,想起昨天的恶作剧,心中还暗暗好笑。他走到画家的房门前,想看看他怎么了,只见房门还紧闭着。木匠很奇怪,使劲敲门,却无人应门。他急了,用力把门撞开,只见画家已悬梁自尽,几只苍蝇还停在他的脸上,地上散着一堆木头零件。

木匠心想:“他一定是因为比不过我,羞愧难忍,所以自杀了。”心里觉得很难受,又想:“没想到他自尊心这么强,比不过我就自杀了。早知道会这样,就不和他开这个玩笑了!”这个国家有个规定,凡是死了人,必须先禀告国王,等国王验过尸以后,才能下葬。所以木匠来到王宫,向国王禀告:“南天竺有个画家,昨夜住在我家里。我让木机器人去服侍他,他上当后非常羞愧,就自杀了。

特请大王前去验尸。”国王便带着随从来到木匠家中,见画家还悬挂在那里,国王吩咐木匠:“你去把绳子砍断,把尸体搬下来,我要看看他到底是自杀死的,还是被人勒死的。”木匠就拿了一把斧头去砍绳子,没想到斧头砍过去,砍到的不是绳子,而是墙壁;再仔细一看,哪里有什么死人,是画在墙上的一幅画。

这时,画家从床底下笑嘻嘻地钻了出来。两人说明了情况,大家都为他们的高超技艺而叫绝。从此,画家与木匠结成一对好朋友,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两个人的本领就更加高强了。

五)【佛经故事】以讹传讹的落水果子

很多人都认识佛教文化,但是并不是很了解佛经,其实佛经是佛教的源头,想要认识佛教文化,就必须要对佛经有一定的了解,其实对于佛经故事,能够理解的人并不多。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以讹传讹的落水果子说的是什么。

从前,释迦佛陀在舍卫国说法时,是年结夏安居圆满后,佛陀与诸比丘欲往王舍城。当时舍卫城中有一群商人,随侍佛陀同往摩竭陀国。阿难尊者每天在诸商人前引导,一日来到三叉路口,一条是直路,但其山林中多诸野兽;一条是弯曲道路,然而行人安稳无障碍;不知要走哪条路好?于是请问佛陀。

佛陀告诉阿难说:「宜取直道,如来离诸怖畏!」。

有一天,住在山林中过夜。佛陀说:「比丘住处,乃至树下,都应分次第而住。」因此,诸比丘即以戒腊座次分开住宿。其中六众比丘,分配在枯树下止住;诸商人即在附近结营而住。到了半夜,六众比丘忍不住寒气的逼迫,以火烧树,其枯树中有蛇因火烟所熏,因而爬到枯树上,不料蛇将要掉下来。六众见蛇急忙高呼说:「快掉下来了,快掉下来了!」。

诸商人听到比丘高呼的声音,均以为「有狮子」跳入营内,即大为惊怖,四散逃奔。佛陀知道这件事,即命阿难速去安慰诸商人说:「如来所在的地方,离诸恐怖,不要惊惶。」。

诸比丘禀告佛陀说:「大德世尊!为什麽六众大叫,诸商人就惊怖逃奔?」。

佛陀告诉诸比丘说:「六众比丘不只是在今日使诸商人受惊吓,甚至在久远的前世也曾经惧吓过他们,而使得他们四方逃走,当时也是我安慰他们,使他们离忧苦。你们仔细听:

过去无量世时,在某山中的一个水池旁边有棵频螺果树,林中有六兔共为知友,依止而住池边。有一晚上,微风吹动,是时频螺果熟,堕在水中作声,六兔闻果落声,牠们因个子小,胆子也小,于是非常惊怖,向四面逃走。

是时,山中有野干看见六兔奔走而来,便问牠们何故逃走?六兔说:『我们听见水内有异常的声音,心里想可能是猛兽要来害我们。所以就赶快逃走。』野干听了之后,也跟着奔走;山中的猪、鹿、牛、象、豺、狼、虎、豹及小狮子等,听到这话也跟着奔窜。

山谷中住了一头猛勇的狮子王…看见那些兽类都惶怖奔驰,便问说:『你们都有爪牙,勇力也大,为什麽这样惶怖惊奔?』。

众兽们谨向狮子王报告说:『我们听见恶声非常可怕,以为是猛兽要来害我们,因此惊惶,欲逃向安稳之处。』。

狮子王问说:『那猛兽在什麽地方?』。

众兽答说:『我们也不知道。』。

狮子王说:『在还没有察清之前,你们不必奔走,我为你们审查究竟。』。

即问虎说:『你在哪里听到这些话?』。虎说:『我从豹那里听来的。』狮子这样辗转推问到兔。

兔子说:『这种怖畏恶声,是我亲自听闻,不是传说的。仁者如果不相信,我可带您去查看。』。

于是,六兔便和狮子王来到频螺果树处…们稍等一会儿,便再听见频螺果堕落水面的声音。

狮子王说:『这是果子,你们怕什麽?』。

这时有一位天人看见此事,笑而说偈曰:『不应闻他语便信,当须亲自审观察;勿如树果落池中,山林诸兽皆惊走。』」。

佛陀又说:「往昔狮子王就是我,其六兔即今之六众比丘。」。

标签:佛经故事之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