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 佛学 >佛经故事:一次微不足道的救助

佛经故事:一次微不足道的救助

更新时间: 2023-10-20 20:43:45

(1)佛经故事:一次微不足道的救助

小时候的我们都有着许多的善心,当看到他人过着凄惨的日子时总是不自觉想要帮助却无能为力。可当我们长大后能够帮助他人的时候,我们的心却已经没有当初那么纯真。

那么,本期佛经故事带你了解一次微不足道的救助。

还想了解》》佛经小故事:福报的转变

一次微不足道的救助,这是一件真实的小事。

那是在广州东站的候车的时候,一位穿着极不讲究的少妇突然跑到我身边,说自己从湖南来的,准备在广州打工。不想老乡没找着,钱和东西让人给偷了。希望我“借”她几十块钱买车票回去。

现在社会上骗子太多了。你根本分不清哪种人是骗子,哪种人是需要帮助的。但凭直觉,这个女人不像撒谎。为了防止被骗,我还没答应直接给她钱,宁愿排队帮她买一张去株洲的火车票。给她票后,她非要我掏出级和笔记下我的联系地址。临走前,我把自己进站时买的包方便面也给了她。女人接过面,泪水滚滚而下。

一回南昌,我已将这事给忘了。一个星期后,却意外地收到从湖南一个农村寄来的一张汇款单和一封长达五六页的感谢信。信内还夹寄了一张三口之家的全家福。

信是我曾帮助过的那个女人寄来的,字虽然歪歪扭扭,大部分内容还是能看明白。她说她向我开口借钱之前,已在火车站转悠了两天,那两天里没一个人相信她并借给她一分钱。还有几个居心叵测的男人厚颜无耻要带她去开房。她说如果不是遇到我,现在也许沦为娼妓或乞丐了。

最后这句话让我陷入深深的沉思:原来,一次微不足道的救助,竟然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既然这样,我有何理由不伸一伸这双微不足道的手而挽救一个人呢?哪怕是被骗一次!

(2)【佛经故事】佛子当言诸爱语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只有人才会这么现实,并不是只有人听到不好听的话会对你反感,其实牲畜都有可能因为不好听的话而背叛你,又更何况是人呢?本期佛经故事,带你来看看佛子当言诸爱语。教你懂得大道理。

从前,释迦佛陀在只园精舍说法时,六众比丘在僧众中作毁呰语,呼叫诸比丘「眇目」等偏名,佛陀以此因缘呵责六众,而后告诉诸比丘说:「汝等当知:在旁生趣的众生闻此毁呰语尚不悦意,何况是人?若人作此毁呰语,于现在世所作事业皆不能成就……」。

佛陀又告诉诸比丘:过去某村庄中住有一位长者,他以驾牛车为业,养了两只母牛,一只名欢喜,另一只名美味。后来,欢喜美味二母牛各生一子,毛色斑驳,逐渐长大。欢喜所生的牛子,有着广长的角;而美味母牛所生的牛子却头秃无角。是时,长者为牠们立名,分别叫牠们为欢喜长角,美味秃头。

长角秃头二牛健壮有力,长者就用牠们来拉车。有一天,许多驾牛车的人聚集在一个地方,较量谁的牛力气大。

长者说:「我的牛力气极大。」。

大家问说:「何以证明你的牛力气极大?」。

长者告诉他们说:「可以在险峻的斜坡上使牠们牵拉重车。」他们共立盟约,打赌五百两金钱,契约立妥后,就把牛带到山坡下,使牠拉重车。

这时,长者便唤牛说:「欢喜长角要尽力去拉,美味秃头也要尽力。」秃头牛因主人用轻薄的话来取牠的名而不高兴,便停住不肯挽车。长者看见牛不肯为他拉车,大发雷霆,就用木棍打牛。

诸人笑着说:「算了吧!你要杀死这牛啊!既然牠不能拉就算了。」长者因此输了五百两金钱,一气之下,就把二牛系缚在枯树下,准备痛打一番。

在当时「劫初」的时候,动物了解人的意思。这时二牛就问长者说:「您养我们就像是我们的父母一样,我们有什麽过错,为何要遭受这种处罚?」。

长者说:「因为你们害我输了五百两金钱。」。

欢喜长角报告长者说:「主人!那是因为您的口过,而使自己输了金钱,怎能责怪我们呢?」。

长者不以为然,便问牛说:「我有什麽过失?」。

秃头牛告诉长者说:「主人!您何故在众人面前羞辱我?为什麽不用好的名称来叫我,而唤作秃头?主人若用好名而不羞辱我,可以再次和他们共立盟约,在斜坡上牵拉载重加倍的车子,赌金也加倍成一千两。」。

长者问牛说:「你现在还要加倍罚我啊?」。

牛说:「主人如果不再羞辱我,我定当尽力效劳。」。

后来长者便选一个时间,找当初与他打赌的那些人再做较量,长者又对他们说:「我的牛真的力气极大!」。

大家问他说:「你想求重罚吗?」。

长者回答说:「如果再罚我,对你们来说,有什麽损失?再让牠们在斜坡上拉载加重一倍的车,并且赌金增为一千两。」那些人上次赢得五百两金钱,以为这次可以获得加倍金钱,于是就和他共立契约,然后把牛带到坡下,以重倍载物,令牛拉车上斜坡。

这次,长者改口对牛说:「欢喜,美味,要尽力拉喔!」二牛听后心生喜悦,便尽力牵车到达平地。主人于是获金钱一千两。

此时有天神于虚空中说偈云:「虽有极重载,居在峻坡下,二牛心若喜,能牵出此车。若陈顺意语,二牛闻庆悦,牵车出不难,主获千金赏。是故常爱语,勿作逆耳言,若出爱语时,无罪常安乐。」。

佛陀告诉诸比丘说:「那些旁生类听到羞辱的话时,都会背叛主人,何况人呢?因此比丘(居士同此)不应对他人说羞辱的话。」。

(3)佛经故事:佛陀对难陀的开示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为自己所遇到的疑惑纠结不已,这时候其实就需要他人的帮助和解惑了,而在佛教中就非常多这样的例子,佛教的哲学是非常的具有道理的,想要明白其中的智慧,也是需要自己去动脑思考的,本期佛经故事为你解说。

难陀是舍卫国城里一位富翁的独生子,富翁拥有无数的财产。难陀聪颖绝伦的智慧,躺在床上听人讲解经书,就能完全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是他非常怠惰不振,喜欢赖在床上睡觉,别说下床走走,就算起身坐一会儿也不肯。

富翁看着儿子这麽善解经论的道理,便邀请外道六师如富兰那这些人来家里教导难陀。在一顿丰盛美味的宴席之后,富翁便对富兰那等人说明自己唯一的儿子的情形,希望他们能调教这位生性怠惰的儿子;于是,几位外道师就随着富翁一起来到难陀的房间,没想到难陀躺在床上理都不理。富翁看着儿子这麽不受教,苦恼地以手托住双颊,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候是释迦牟尼佛化导众生的时代,佛陀经常不分昼夜观察众生,只要发现有苦难的众生,便慈悲前往为其宣说佛法,使能心开意解,远离烦恼与痛苦。此时佛陀遥见富翁正为孩子忧愁不已,便和比丘们一起来到富翁的家里。说也奇怪,难陀一见到佛陀,便立刻起身为佛陀铺设坐具,并至诚恭敬地顶礼佛陀。于是,佛陀为难陀开示种种法要,并且呵责他赖床、贪睡,又怠惰不振的种种过失。因为难陀非常尊敬、相信佛陀,因此对自己过去的恶习深深自责,并生起惭愧忏悔的心。

最后,佛陀赠予难陀一根檀杖,并且告诉他:“你今后如果能够勤奋,那麽你只要稍稍用心扣打这檀杖,它便会发出美妙的乐声,乐声结束后便能看见地底下所埋藏的一切宝物。”难陀听了佛陀的话,立刻试着扣击这根檀杖,果然听见了美妙的乐声,也看到了地底下所埋藏的宝物,欢喜得不得了,便在心里想着:“我现在不过是稍微努力一下,竟然能获得这麽多好处,如果以后更勤劳,一定会获得无上的大利益。”

从这刻起,难陀一改赖床好睡的个性,他甚至邀约众人一起去大海采集宝物,每次都平平安安地满载而归。更以种种饮食供养佛陀及诸比丘。佛陀因而再度为难陀宣说种种佛法的道理,难陀听得法喜充满、心开意解,立即五体投地礼拜佛陀,并且发大誓愿:“愿以此供养善根功德,作未来世迷愚痴暗众生之眼目;无归依者,为作归依;无救护者,为作救护;无解脱者,令得解脱;无安隐者,令得安隐;未涅盘者,令证涅盘。”难陀发完弘愿后,佛陀听了微微一笑,口中并放出五色祥光。

这时随侍在侧的阿难尊者看见佛陀微笑,恭敬请问:“如来尊贵庄重,一向不随意笑,现在是什麽因缘让佛陀微笑呢?”佛陀问阿难:“你可有看见懒惰的难陀入海采集宝物、满载而归,还以饮食供养佛及众僧?”阿难回答:“是的,看见了。”佛陀继续说:“难陀再经过三阿僧只劫的未来世中,就能成佛,佛号精进力,将会度化无量的众生,我因此微笑啊!”在座的僧众听闻佛陀此番开示,都明了精进的重要性,个个欢喜,依教奉行。

(4)佛经故事:贫苦老太的一盏油灯

在我国有非常多的佛经故事,作为我国非常重要的宗教之一,佛教在民间的信仰是非常广泛的,而且佛家也是通过故事来感化众人的,非常的具有哲理性,其中贫苦老太的一盏油灯这个故事就非常经典,你知道这个故事吗?本期佛经故事为你解析。

王舍城旁,住有一位非常穷苦,名叫南陀的老太太。在一个每百年才能见到一次佛祖的日子里,南陀虽很想供奉一盏灯火,但用她仅有的钱却只能买到一点点灯油。南陀就带着那盏小灯,跟着其他富有的信徒来到佛祖处,点燃灯火后诚心参拜。说也奇怪,那天晚上城中无故刮了一阵强风,将所有供奉佛祖的灯火都熄灭,唯有南陀的那盏小灯火,依然在那里燃烧,大放光明。由此可见,供奉神佛,重要的并不在于供物的大小,而是在于是否虔诚。

所谓布施一般而言就是指散发自己的财物来救济穷苦的人之意。但在《杂宝藏经》中,所劝于世人的却是“无财之七施”:

第一的“眼施”,以慈祥而明亮的眼睛待人之意;

第二的“颜施”,以笑容待人之意;

第三的“身施”,以清洁而端正的仪容待人之意;

第四的“言施”,以温和的语气待人之意;

第五的“心施”,以真心待人之意;

第六的“床座施”,把坐位、地位或名誉等让给别人之意;

第七的“房舍施”,以打扫得干干净净的房子接待访客之意。

如果遇到条件艰巨的人,自身又无有可以帮助的条件,如果是这样的话,在别人有能力布施的时候随即跟着生起清净的欢喜心,也同样的具有功德。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