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 佛学 >自求多福的佛经故事

自求多福的佛经故事

更新时间: 2023-10-20 20:43:45

(1)自求多福的佛经故事

很多童年的读物都是故事题材的,因为故事不管对于任何年龄段的人来说都是非常感兴趣的,而佛家就是通过故事来感化众人的,你听说过自求多福这个词语,但是你知道自求多福的佛经故事吗?本期佛经故事为你解析。

里有张媪,自云尝为走无常,今告免矣。昔到阴府,曾问冥吏:“事佛有益否?”吏曰:“佛只是劝人为善,为善自受福,非佛降福也。若供养求佛降福,则廉吏尚不受赂,曾佛受赂乎?”又问:“忏悔有益否?”吏曰:“忏悔须勇猛精进,方补前愆。今人忏悔,只是自首求免罪,又安有益耶?”此语非巫者所肯言,似有所受之。

【译文】

我们老家有个张老婆子,据她自己说她曾经是个走无常的,如今不再干这一行了。

张老婆子说,她以前到过阴曹地府,曾问冥官说:“信佛到底有没有好处?”冥官回答说:“佛只是劝人为善,行善的人自然会感召福报。所以福报应该说是自己修来的,并不是佛赐福给他的。如果藉着供养来求佛赐福,那么,世间清廉的官吏尚且不受贿赂,难道佛会接受贿赂吗?”老婆子又问:“一个人若是造了恶业,忏悔有用吗?”冥官说:“忏悔必须真心悔过自新,勇猛精进修善积德,才能补救以前的过错。现在的人求忏悔,只能算是自首求免罪,这又能有什么用呢?”

我想,这些话不是一个巫婆所能说出来的,似乎是有人给她指教过的。

(2)佛经故事:能忍得自在

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不用总是怨天尤人,其实哪里都有不愉快的事情,但是如果觉得不适合确实是应该适当的改变,而在本期的佛经故事能忍的自在的故事中,就讲述了这样的一个道理。

佛经上述:我们此世界叫做娑婆世界。娑婆译为“堪忍”就是说此世界的人堪忍受种种的痛苦的意思,堪忍受什么痛苦呢?

台风地震啦,天灾地变啦,气候有春夏秋冬、寒冷啦、炎热啦种种的痛苦。人的身体有生老病死啦,精神有喜怒哀乐啦,爱别离啦,怨憎会啦,求不得啦种种的痛苦都堪得忍受叫娑婆世界。若不能忍受呢?即自我毁灭(自杀),怨天尤人或杀盗淫妄,造诸恶业来逃避痛苦,反而苦上加苦。

从前有一只野狐和一只野鹿,同住在一颗大树下。树因风吹嫩枝被折断而打在野狐和野鹿的背上。野鹿没有感觉到什么,因为风吹而树枝折断乃是平常的事。可是野狐就忍耐不住了,打算迁到别处去。临走的时候野鹿说:“这颗大树能为我们挡风遮雨,更供给我们甜美的果实,你为什么要到别处呢?”“不,我忍耐不住了,你认为好那你就住在这里好了。”野狐头也不回就走了。

野狐到了一个旷野,白天气候很热,到了晚上气候又变冷,它感觉到忽冷忽热很难受,住了几天便挨不下去了。当它要走的时候,另一只野鹿说:“狐兄,你为什么要走?这里虽气候差些,但没有虎狼出没不是很安全么?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到什么地方都有不愉快的事情,你还是安心的住下来罢。”

“不,这种忽冷忽热我已经忍受不了,我还是到别的地方去。”

野狐又到了一处翠绿的山坡上,这里气候好,环境优美就决定住在这里,住了没有几天,又想这里又不是很理想的地方了,因为这里有凶猛的狮子,也有阴险的豺狼,时时都听到他们吼叫的声音,使它心惊肉跳,可是贪着这里环境优美,勉强的住下来,有一天出去觅食时,给野狼抓住了才懊悔为什么不听朋友的劝告,才有今天的下场。

人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环境也没有十全十美的地方,这就叫娑婆世界。世界有寒带与热带,出生在那里,自然适应在那里的气候与生活。各个民族有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习惯即生自然,应受多少苦,多少快乐皆有过去的业因。

人人都有贪嗔痴,种种恶习气。也有慈悲喜舍种种的善良习惯,何者为多,即成何者的习性。六祖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性清净何时去惹着尘埃呢?皆因慢慢习染而来,已然染习抑不是自性,不是实在的,人人都可以改变不良的习性,只是肯不肯而已。

各人有各人的个性,智识好欲和生活习惯不同,互相忍让即可以同住。各人有各人的性格和嗜好,必须顺从来顺从去,才能够相处下去,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希望,而将来也有每个人的成就不同。每个人都希望他人事事皆顺从我,所以才有相争之事,若是人人都顺从他人即没有是非和斗争了。

古人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是因为习重的关系而不是不可改。若是有智慧,有用功什么习性都可以化消。不良的习性统统修完了才能超六道了生死。是故习性不是固定的也不是不可改,须靠智慧去照破,须靠用功把它消灭,即天下就太平超出轮回得大自在了。

(3)【佛经故事】佛家眼中的众生平等

在佛教文化中,其实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平等的,不会特别看待有钱,有才华等等的人,只要是信仰相同,那么,就是平等的,但是有的人却不这么认为,接下来佛经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佛家眼中的众生平等。

释迦世尊,成等正觉满十二年时,有一天,佛陀和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由只园精舍出发,欲往迦毗罗卫国(佛陀的祖国)。是时,佛陀告诉诸比丘说:「如来今者欲还本国,因为彼国释族等人,骄慢情多,你们宜设方便,各现神通变化,使诸释族等人归诚信伏。」于是,世尊即跃身虚空中,放大光明;诸比丘也各以神通腾云驾雾,跟随佛陀回到祖国。

这时,迦毗罗卫国的国王净饭王,听见佛陀回国,即时命令诸释族等人民,平治道路,除去不净,建立幢幡,悬诸宝铃;并以香水洒地,散众妙花,作诸技乐,奉迎世尊。大众敬礼佛陀之后,国王即恭请世尊进入王宫供养。

此时,净饭王看见诸比丘虽有神力,可是形貌丑陋(众僧故意显现不好看的形相),于是自忖:「这些僧众侍佛,不适人情,我当选择相貌端正者,翼从世尊。」遂敕令精选跋提释等五百人,出家为僧,侍奉世尊。

佛陀即令优婆离,为释王剃除须发。这时优婆离尊者流泪滴在释王头上。跋提释王问说:「你为何涕泣?」。

尊者说:「以王今者,诸释中尊;不期一旦,毁形粗食,身着粪扫坏衣。见王如是,所以我眼目流泪,为您悲伤。」。

跋提释王听到这话之后,心怀惆怅,犹生骄慢。他在剃除须发完毕后,即办具衣钵,进入僧众中,求受比丘具足戒。依照出家人受戒的规律,求戒者须向戒师顶礼。因此,释王出家受戒也不例外。他依序顶礼诸位尊者,然而到优婆离面前时,即止住不礼。

佛陀问释王说:「你为什麽独不礼拜优婆离呢?」。

跋提释回禀说:「他贱我贵,是以不礼。」(优婆离是迦毗罗卫国人,首陀罗种出身,曾经当过宫廷之理发师。然而,他出家之后,严持戒律,成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有持律第一的美誉。)。

佛陀说:「我的教法中,一律平等,没有贵贱之分。」。

跋提释说:「他是我的奴仆,因此不便顶礼。」。

佛陀告诉跋提释:「一切奴仆,贫富贵贱,恩爱分离,有何差别?」他听闻佛陀的话之后,即勉强向优婆离作礼。是时大地震动,诸天于虚空中赞叹,前所未有,说:「跋提释王,为求道故,乃能向彼下贱之人,曲躬跪拜,我慢之幢,将为崩倒。」。

跋提释王出家,求受比丘具足戒之后,就坐下来恭聆佛陀说法。他听闻佛法,心开意解,遂证得阿罗汉道。于是,执持应量器(钵)而行乞食,晚上就到塚间(坟墓)、或树下止宿,心意泰然,没有任何怖畏。他说:「我以前在王宫时,日夜派许多勇士,手执武器护卫,尚恐不安全。如今,我出家学佛,在此塚间,不再怖畏,快不可言。」。

是时,诸比丘听到跋提释这麽说,即往佛陀座前,禀告世尊说:「今此跋提释比丘,宿植何福,生于豪族?又出家未久,便能获得阿罗汉道?」。

佛陀告诉诸比丘说:「及往过去无量世时,波罗奈国有一位成就辟支佛道的出家人,执持应量器,而行乞食。这时有一个非常贫穷的人,他饥饿地涉路而行,身上只有一点点饼乾聊以充饥。他遇见这位威仪庠序的出家人,心怀欢喜,就将饼全部供养这位出家人。辟支佛接受穷人供饼之后,即跃身虚空中,现十八神变─东踊西没,南踊北没,身出水火等。是时施饼人,看见这位出家人神通变化,更加敬信,于是发愿皈依佛法僧三宝。他缘此施饼供僧的功德,于无量世中不堕地狱、饿鬼、旁生,常受人天中尊荣豪贵之安乐;乃至于今世,遇佛出家得道。」。

佛陀又告诉诸比丘说:「那时候施饼供僧的人,就是现在的跋提释王比丘。」。

(4)佛经故事:鬼子母的传说

孔子曾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佛家在这方面也是一样的,毕竟做人要有同理心,不能因为一己之私而去伤害他人,以故事来感化民众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手段,你有没有听说过鬼子母的故事?本期佛经故事为你解说。

鬼子母是老鬼神王般阇迦的妻子。

她有一万个儿子,个个都身强体壮,力大无比,最小的儿子名叫嫔伽罗,聪明活泼,鬼子母最喜爱他。

这个鬼子母性情凶残,脾气狠暴,最喜欢的食物就是小孩子,所以她常到人间抓小孩子,活生生地当食物吃。

四面八方的人们,实在受不了这种痛苦,纷纷向佛求救。

佛听说这种情况后,就把嫔伽罗抓来,扣在要饭用的钵下。

鬼子母发现心爱的小儿子不见了,非常着急。她上天入地,到处寻找,整整找了七天。在这七天当中,她饭不吃、茶不思、觉不睡,成天哭哭啼啼,发了疯似地四处乱窜,却连孩子的影子也没发现。后来,听人说:“佛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便来到佛居住的地方,向佛打听自己的小儿子到底在什么地方。

佛对焦急万分的鬼子母说:“你有一万个儿子,才丢了一个,你就这样伤心难过,四处寻找;那人间百姓有的有两三个儿子,有的只有独子,却被你吃了。你想想人家的心情,是不是比你更痛苦十倍?”

鬼子母惭愧地说:“我错了!只要这次老天爷让我找到嫔伽罗,我再也不吃别人的孩子了。”

佛就抓起钵,把嫔伽罗还给鬼子母。

鬼子母经过这番变故,果然改邪归正,再也不伤害儿童了。

(5)佛经故事破水桶,从佛经故事参悟人生

上帝关上一扇门必会开一扇窗,事情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不过看待事情的角度不一样罢了。我们常常会抱怨上帝不公,殊不知在抱怨过程中而疏忽了身边美好的风景。所以,用心感受生活吧。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佛教故事吧!

传说一:

一位农夫有两只水桶,他每天就用一根扁担挑着两只水桶去河边汲水。

两只水桶中有一只有一道裂缝,因此每次到家时这只水桶总是会漏得只剩下半桶水,而另一只桶却总是满满的。就这样,两年以来,日复一日,农夫天天只能从河里担回家一桶半水。

完整无缺的桶很为自己的完美无缺得意非凡,而有裂缝的桶自然为自己的缺陷和不能胜任工作而羞愧。经过两年的失败之后,一天在河边,有裂缝的桶终于鼓起勇气向主人开了口:「我觉得很惭愧,因为我这边有裂缝,一路上漏水,只能担半桶水到家。」

农夫回答它说:「你注意到了吗?在你那一侧的路沿上开满了花,而另外的一侧却没有花?我从一开始就知道你有漏,于是在你的那一侧的路沿撒了花籽。我们每天担水回家的路上,你就给它们浇水。两年了,我经常从这路边采摘鲜花来装扮我的餐桌。如果不是因为你的所谓的缺陷,我怎么会有美丽的鲜花装扮我的家呢?」

传说二:

有一个老婆婆,每天都挑两只水桶到附近打水。其中一只水桶有细缝,因此回到家以前,都会漏掉半桶水。

完好的水桶常常讥笑那一只水桶,说他是「半桶水响叮当」。

有裂缝的水桶很自卑。有一天在路途上,他对老婆婆说:「我已经坏了,为什么你不换掉我,或者把我补好?」完好的水桶看了他一眼,但老婆婆只是笑了笑,指指路旁,原来一路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野花。

「你认为自己没用,可是在我看来,你却是一个很好的浇花工具!」「可是,开满野花又有什么用?」水桶问。

「有没有用不是你来说,而是我。在我看来,每天能看到这些漂亮的花,心情就很好!」箴言16章4节说:「耶和华所造的,各有其目的,连恶人也是为祸患的日子所造。」有些人总是不满意自己,他们说我被神忘记了,也无人思念了,我好像毁坏的器皿。

他们不知道神是窑匠,祂愿意在那些蒙怜悯、早豫备得荣耀的器皿上,彰显祂荣耀的丰富。而且神不要器皿都一模一样,祂乐意这些器皿各有特色,甚至有些缺损、变形,却仍然能洁净自己,成为贵重的器皿,合乎主人使用,豫备行各样的善事。

所以下次不要再质问神:「我已经坏了,为什么你不换掉我,或者把我补好?」你要说:「亲爱的主人,谢谢你。你把我造成这样,一定有我的功用和价值!我愿意好好活着,让你在我身上彰显你的旨意!」

标签:自求多福佛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