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 佛学 >【佛经故事】以讹传讹的落水果子

【佛经故事】以讹传讹的落水果子

更新时间: 2023-10-20 20:43:41

(一)【佛经故事】以讹传讹的落水果子

很多人都认识佛教文化,但是并不是很了解佛经,其实佛经是佛教的源头,想要认识佛教文化,就必须要对佛经有一定的了解,其实对于佛经故事,能够理解的人并不多。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以讹传讹的落水果子说的是什么。

从前,释迦佛陀在舍卫国说法时,是年结夏安居圆满后,佛陀与诸比丘欲往王舍城。当时舍卫城中有一群商人,随侍佛陀同往摩竭陀国。阿难尊者每天在诸商人前引导,一日来到三叉路口,一条是直路,但其山林中多诸野兽;一条是弯曲道路,然而行人安稳无障碍;不知要走哪条路好?于是请问佛陀。

佛陀告诉阿难说:「宜取直道,如来离诸怖畏!」。

有一天,住在山林中过夜。佛陀说:「比丘住处,乃至树下,都应分次第而住。」因此,诸比丘即以戒腊座次分开住宿。其中六众比丘,分配在枯树下止住;诸商人即在附近结营而住。到了半夜,六众比丘忍不住寒气的逼迫,以火烧树,其枯树中有蛇因火烟所熏,因而爬到枯树上,不料蛇将要掉下来。六众见蛇急忙高呼说:「快掉下来了,快掉下来了!」。

诸商人听到比丘高呼的声音,均以为「有狮子」跳入营内,即大为惊怖,四散逃奔。佛陀知道这件事,即命阿难速去安慰诸商人说:「如来所在的地方,离诸恐怖,不要惊惶。」。

诸比丘禀告佛陀说:「大德世尊!为什麽六众大叫,诸商人就惊怖逃奔?」。

佛陀告诉诸比丘说:「六众比丘不只是在今日使诸商人受惊吓,甚至在久远的前世也曾经惧吓过他们,而使得他们四方逃走,当时也是我安慰他们,使他们离忧苦。你们仔细听:

过去无量世时,在某山中的一个水池旁边有棵频螺果树,林中有六兔共为知友,依止而住池边。有一晚上,微风吹动,是时频螺果熟,堕在水中作声,六兔闻果落声,牠们因个子小,胆子也小,于是非常惊怖,向四面逃走。

是时,山中有野干看见六兔奔走而来,便问牠们何故逃走?六兔说:『我们听见水内有异常的声音,心里想可能是猛兽要来害我们。所以就赶快逃走。』野干听了之后,也跟着奔走;山中的猪、鹿、牛、象、豺、狼、虎、豹及小狮子等,听到这话也跟着奔窜。

山谷中住了一头猛勇的狮子王…看见那些兽类都惶怖奔驰,便问说:『你们都有爪牙,勇力也大,为什麽这样惶怖惊奔?』。

众兽们谨向狮子王报告说:『我们听见恶声非常可怕,以为是猛兽要来害我们,因此惊惶,欲逃向安稳之处。』。

狮子王问说:『那猛兽在什麽地方?』。

众兽答说:『我们也不知道。』。

狮子王说:『在还没有察清之前,你们不必奔走,我为你们审查究竟。』。

即问虎说:『你在哪里听到这些话?』。虎说:『我从豹那里听来的。』狮子这样辗转推问到兔。

兔子说:『这种怖畏恶声,是我亲自听闻,不是传说的。仁者如果不相信,我可带您去查看。』。

于是,六兔便和狮子王来到频螺果树处…们稍等一会儿,便再听见频螺果堕落水面的声音。

狮子王说:『这是果子,你们怕什麽?』。

这时有一位天人看见此事,笑而说偈曰:『不应闻他语便信,当须亲自审观察;勿如树果落池中,山林诸兽皆惊走。』」。

佛陀又说:「往昔狮子王就是我,其六兔即今之六众比丘。」。

(二)【佛经故事】佛家眼中的众生平等

在佛教文化中,其实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平等的,不会特别看待有钱,有才华等等的人,只要是信仰相同,那么,就是平等的,但是有的人却不这么认为,接下来佛经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佛家眼中的众生平等。

释迦世尊,成等正觉满十二年时,有一天,佛陀和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由只园精舍出发,欲往迦毗罗卫国(佛陀的祖国)。是时,佛陀告诉诸比丘说:「如来今者欲还本国,因为彼国释族等人,骄慢情多,你们宜设方便,各现神通变化,使诸释族等人归诚信伏。」于是,世尊即跃身虚空中,放大光明;诸比丘也各以神通腾云驾雾,跟随佛陀回到祖国。

这时,迦毗罗卫国的国王净饭王,听见佛陀回国,即时命令诸释族等人民,平治道路,除去不净,建立幢幡,悬诸宝铃;并以香水洒地,散众妙花,作诸技乐,奉迎世尊。大众敬礼佛陀之后,国王即恭请世尊进入王宫供养。

此时,净饭王看见诸比丘虽有神力,可是形貌丑陋(众僧故意显现不好看的形相),于是自忖:「这些僧众侍佛,不适人情,我当选择相貌端正者,翼从世尊。」遂敕令精选跋提释等五百人,出家为僧,侍奉世尊。

佛陀即令优婆离,为释王剃除须发。这时优婆离尊者流泪滴在释王头上。跋提释王问说:「你为何涕泣?」。

尊者说:「以王今者,诸释中尊;不期一旦,毁形粗食,身着粪扫坏衣。见王如是,所以我眼目流泪,为您悲伤。」。

跋提释王听到这话之后,心怀惆怅,犹生骄慢。他在剃除须发完毕后,即办具衣钵,进入僧众中,求受比丘具足戒。依照出家人受戒的规律,求戒者须向戒师顶礼。因此,释王出家受戒也不例外。他依序顶礼诸位尊者,然而到优婆离面前时,即止住不礼。

佛陀问释王说:「你为什麽独不礼拜优婆离呢?」。

跋提释回禀说:「他贱我贵,是以不礼。」(优婆离是迦毗罗卫国人,首陀罗种出身,曾经当过宫廷之理发师。然而,他出家之后,严持戒律,成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有持律第一的美誉。)。

佛陀说:「我的教法中,一律平等,没有贵贱之分。」。

跋提释说:「他是我的奴仆,因此不便顶礼。」。

佛陀告诉跋提释:「一切奴仆,贫富贵贱,恩爱分离,有何差别?」他听闻佛陀的话之后,即勉强向优婆离作礼。是时大地震动,诸天于虚空中赞叹,前所未有,说:「跋提释王,为求道故,乃能向彼下贱之人,曲躬跪拜,我慢之幢,将为崩倒。」。

跋提释王出家,求受比丘具足戒之后,就坐下来恭聆佛陀说法。他听闻佛法,心开意解,遂证得阿罗汉道。于是,执持应量器(钵)而行乞食,晚上就到塚间(坟墓)、或树下止宿,心意泰然,没有任何怖畏。他说:「我以前在王宫时,日夜派许多勇士,手执武器护卫,尚恐不安全。如今,我出家学佛,在此塚间,不再怖畏,快不可言。」。

是时,诸比丘听到跋提释这麽说,即往佛陀座前,禀告世尊说:「今此跋提释比丘,宿植何福,生于豪族?又出家未久,便能获得阿罗汉道?」。

佛陀告诉诸比丘说:「及往过去无量世时,波罗奈国有一位成就辟支佛道的出家人,执持应量器,而行乞食。这时有一个非常贫穷的人,他饥饿地涉路而行,身上只有一点点饼乾聊以充饥。他遇见这位威仪庠序的出家人,心怀欢喜,就将饼全部供养这位出家人。辟支佛接受穷人供饼之后,即跃身虚空中,现十八神变─东踊西没,南踊北没,身出水火等。是时施饼人,看见这位出家人神通变化,更加敬信,于是发愿皈依佛法僧三宝。他缘此施饼供僧的功德,于无量世中不堕地狱、饿鬼、旁生,常受人天中尊荣豪贵之安乐;乃至于今世,遇佛出家得道。」。

佛陀又告诉诸比丘说:「那时候施饼供僧的人,就是现在的跋提释王比丘。」。

(三)【佛经故事】睡觉并不是简单的两眼一闭

睡觉在常人看来,就是一种很舒服的状态,但是在佛陀看来,睡觉不仅仅是简单的两眼一闭。在佛经故事中,需要了解的东西很多,每一件事都有它的意义,接下来就一起往下看看,睡觉并不是简单的两眼一闭是什么意思。

世尊一日在鹿野苑中寂坐,时尊者大目犍连,在摩竭善知识村,独在静处经行而睡。世尊在寂定中,照见大目犍连独在静处经行沉睡,世尊即放神通力,一刹那顷,鹿野苑中隐身不现,已至摩竭善知识村尊者大目犍连前。

彼时世尊从三昧中告尊者大目犍连言:「汝目犍连,汝欲睡!」。

目犍连唯然急应云:「世尊!弟子为何不由自主,竟思睡,且酣睡耶?」世尊告目犍连言:「莫作行想,莫作分别想,莫多分别,如是睡当离。汝若睡不离者,汝当如所闻法,如所诵法,广自诵习,如是睡当离。若不离者,当如所闻法,如所诵法,广为他人说,如是睡当离。若不离者,当如所闻法,如所诵法,当如法力行,如是睡当离。若不离者,当以冷水洗眼及洗身肢节,如是睡当离。若不离者,当以两手挑两耳,如是睡当离。若不离者,当起身出讲堂,向四方视,及观天星,如是睡当离。若不离者,当在空处,徐步往来行,善护诸根,勿作漏相,如是睡当离。若不离者,返步登坛,敷着禅床,结跏趺坐,如是睡当离。

若不离者,当还入讲堂,四迭敷郁多罗僧着床坐,举僧伽梨,着头前,右胁着床上,足足相累,当作明想,当除乱意,常作起想,思维住。汝目犍连!莫乐床,莫乐右胁眠,莫乐睡,莫乐世间恭敬,起得味想。何以故?我不说近一切法,我亦不说不近一切法。云何说不近一切法?目犍连!我说不亲近白衣。目犍连!若亲近白衣,易起谀谄憍慢意。因有憍慢,便有嫉妒;因嫉妒故,性海兴波,不自止息,三昧便远离,遂被睡魔所乘。是故我说此不亲近法。目犍连!云何我说亲近法?目犍连,当至静处,草蓐为床,默然不言,远离诸恶,并离人众,寂坐内照,一息不与清净无着之大道相离。

是故我说亲近法。目犍连!若入村乞食,当莫求利报,当莫求恭敬。目犍连!汝息利报恭敬意已,始得入村乞食。汝目犍连,入村乞食,当莫想入人家。何以故?目犍连!居士家多有俗缘,若比丘入居士家,人苟不与共言,彼比丘便作是念:有谁向此居士论我短处,令彼居士不共我言?便有恚心。有恚心者,便起贡高。因起贡高,便自不息,远离三昧定。目犍连!若说法时,当莫见胜负,当作不胜意。若作胜意,便有多论。因多论,便有贡高。有贡高,便有嫉妒。因嫉妒,便有不息,远离三昧定。汝目犍连!若说法时,当作有益,当决定说,当莫非他说,当如狮子吼说。目犍连!汝当如是学,如是行。」。

于是尊者大目犍连,急从座起,着衣叉手,向世尊白言:「世尊!云何比丘至竟尽,至竟无垢,至竟行梵行?」。

世尊答言:「目犍连!若比丘有所病痛,若苦若乐,若不苦不乐,当观彼病痛是无常住,当观是败坏,当观是无染,当观是尽,当观是止,当观是止住处,当如是观彼病痛。当作如以上所作诸观,便不着此世间。既不着已,便无恐怖。无恐怖已,舍有余涅盘,生便尽,梵行已成,所作已办,看破幻空,而见实相。是为比丘至竟尽,至竟无垢,至竟梵行,至竟行梵行。」。

世尊作如是说已,尊者目犍连,闻世尊如是方便开示,覆盖顿除,心光涌现,欢喜无量。

降伏睡魔警语:汝起勿随臭尸眠,眠如软缚实堪怜。若患沉痾动不得,似幽黑狱死刑宣。梦魂颠倒增迷妄,积累功修忍脱连。六道轮回看此际,一生补处待何年。睡魔误尽归元事,慧业原存镇定间。寂照应无休片刻,昏沉岂许犯三贤。精诚所至贯金石,大觉如来坐宝莲。降伏诸妖钦法力,酣眠毋复羡彭篯。

(四)【佛经故事】业报追随永不亡

每一个宗教都是保佑人们的安全,也在期待着每一个人都能有好的前途,能够过好幸福的一生,那么在佛教文化中,就有很多佛经故事,看完之后能够学到很多生活上的道理,接下来这个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教你怎样的道理。

从前有一只野干(野狗),性饕餮,不务正业,每天不是偷吃东西,便是到处闲逛。有一天,当牠跑到一个村庄去觅食时,因为找不到食物,肚子饿了,眼睛也花了,把一家染店当作厨房…冲进室中准备偷吃,不料掉落在蓝色染盆中,一时爬不起来。染主看牠可怜,把牠拉起来,扔在地上…因为感觉身上的毛都湿透,就在地上打滚,看见自己身上染的是不乾净的水之后,便跑到河边冲洗身体。

那只野干洗过澡之后,身毛光泽似天蓝色,便生贡高骄慢心,并前往国外居住。这时,众野干看见牠毛色异于寻常(通常野干身毛都是白色),于是都好奇地问说:「你是谁?」。

蓝色野干自我介绍说:「我是上帝的使臣,承蒙天上封我作百兽之王。」。

其他的野干心里想:这只怪物,身是野干,但毛色却又与我们不同,实在不解。然而一些谄谀愚痴的禽兽却争相供养,恭敬围绕。是时众野干就提这件事情通报狮子,狮子立刻禀奏大狮子王说:「启奏大王!有许多野干传来消息,说现在有一只怪物来我们的山中,牠自称是百兽之王,请大王详察。」。

狮子王便派使者去查探是否属实。使者看见有一只蓝色野干乘在大白象之上,威风凛凛,周围有许多禽兽围绕着,就像侍奉兽王一样。使者回去之后,把所见所闻禀告狮王。大狮子王听了深感疑惑,便立刻率军众同往蓝色野干住处。远远地便看见那只野干王坐在大白象上,而众兽围绕,虎豹等猛兽在一旁恭敬侍奉,看来令人羡慕!

许多野干只好远离,但心里很懊恼。于是派了几只野干去找蓝色野干的妈妈,并把牠的近况告诉牠的妈妈说:「你的儿子很伟大,牠现在已当了百兽之王,每天坐在大象上,旁边有狮子、虎、豹等猛兽侍奉牠。」。

牠的妈妈听了大为恐慌,心里想:「啊!这样我的儿子一定会被杀死。」马上写了一封信告诉牠的儿子说:「我在山谷中不愁饮食,生活无忧无虑。你自己要谨慎,千万不要出声叫,这样才能保住生命。」。

这些野干回来告诉同类说:「牠是野干,不是什麽兽王,我在山中亲自看见牠的母亲。」

这时有一只野干想出一个妙计说:「让我试试看。」牠便到蓝色野干处嗥叫。当时野干群中有一个通则,就是如果听到一声野干的叫声,一鸣即众野干都要跟着嗥叫,如果不叫,身毛便会自然脱落。

这时,蓝色野干在象背上自忖:我若不嗥叫,毛便会掉落,如果爬下象背而作声叫,必会被牠们揭穿而被杀;我现在宁可在象背上作声叫…想了之后,便出声嗥叫。象一听就知道牠是野干,于是用鼻子卷起牠,并且把牠摔在地上踏死。

标签:佛经故事以讹传讹落水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