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 佛学 >茶艺解说:煮茶法与煎茶法的区别

茶艺解说:煮茶法与煎茶法的区别

更新时间: 2023-10-20 19:55:22

(一)茶艺解说:煮茶法与煎茶法的区别

很多懂茶的人都知道,在茶艺方面。喝茶的方法有很多。有煮茶法、煎茶法、点茶法还有撮泡法。本文的饮茶文化,就要带你一起来了解煮茶法和煎茶法有什么样的区别。如果你不懂茶艺也能多懂茶文化。快来看看吧!

煮茶法:

唐代以前无制茶法,往往是直接采生叶煮饮,唐以后则以干茶煮饮,明清以迄今,煮茶法主要在少数民族流行。

汉魏南北朝以迄初唐,主要是直接采茶树生叶烹煮成羹汤而饮,饮茶类似喝蔬茶汤,此羹汤吴人又称之为“茗粥”。

唐代饮茶以陆羽式煎茶为主,但煮茶依然流行,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陆羽《茶经·五之煮》就记载:“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晚唐樊绰《蛮书》中记:“茶出银生成界诸山,散收,无采早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唐代煮茶,往往加盐葱、姜、桂等佐料。

煎茶法:

唐代至南宋末年流行,团饼茶经过灸、碾、罗等工序,成细微粒的茶末,再根据水的煮沸程度(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锅边缘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在二沸时投茶煮,然后分饮。

具体过程就是:当锅内的水煮到出现鱼眼大的气泡,并微有沸水声时,是第“一沸”,这时要根据水的多少加入适量的盐调味,尝尝水的味道。当水煮到锅的边缘出现连珠般的水泡往上冒的时候,是“二沸”,这时需舀出一瓢开水,用竹夹在水中搅动使之形成水涡,再用量茶小勺取适量的茶末投入水涡中心。

待水面波浪翻滚时,是“三沸”,这时将原先舀出的一瓢水倒回锅内,使开水停止沸腾。此时,锅内茶汤表面即生成厚厚沫饽,但需及时将茶沫上形成的一层黑水膜去掉,因为它会影响茶汤的味道。然后再将茶汤均匀地舀入三个或者是五个茶盏中,而每盏的茶沫要均匀,陆羽认为茶汤的精华就是这茶汤上面的沫饽。

煎茶法的主要程序:备器、选水、取火、侯汤、炙茶、碾茶、罗茶、煎茶(投茶、搅拌)、酌茶。

与煮茶法不同之处:煮茶法中茶投冷、热水皆可,需经较长时间的煮熬;煎茶法只是在水二沸时投入“茶末”煮。

(二)佛学解说:十二因缘图解是怎样的

“自制力强的人,都不会很差:能坚持早起,能坚持锻炼,能坚持读书;不会消耗自已的时间去和人家争论,不会浪费太多精力去讨好无关的人。”那么,接下来跟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佛学解说:十二因缘图解是怎样的?

图中每一个箭头就是指一个单向的因果关系(A导致了B)。无明是一切的源头,有了无明,就有自以为自己存在,世间有东西属于自己的“行”。

这种执着影响着“识”,我对“识”的认识是人类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价值观之类的。“识”的作用影响着我们怎么看世界(名),同时也会激发我们去改造客观世界(色)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我们看待世界和影响世界的行为通过五感和思维(六入)影响我们(触),这里有让人愉悦的“受”(“触”的结果),也有痛苦的“受”。痛苦和愉悦两种不同的体验激发出偏好(爱)的心理。而有了偏好,就有了偏好的行为(取),“取”和“行”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行”的来源是“无明”本身,而“取”掺杂了因缘循环中的其它东西,加重了“行”。

以上的整个从“行”开始最后又回到“行”的另一个面,“取”的循环叫做“有”。也是“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过程。这个“有”就是没有觉悟的人的人生,是肉体活着的时候的轮回。而在“有”的基础上就有了“生”和“老死”的结果。人死后,身体毁灭,但是仍有“识”留在世上,所以死后也存在着轮回,痛苦没有止息。

需要说明的是“行”到“识”的箭头与其说决定不如说影响,因为唯识学认为识里面也有执着以外的东西。同时有的箭头是不可避免的,比如有了“六入”就一定会有“触”,然后必然会有“受”。能够终止的是从“无明”到“行”的箭头。

这里谈一下末学的个人看法,我认为成佛的人同样会“死”,这个死指的是肉体的毁灭。所谓的不入轮回其实是说没有“有”的轮回,而且死后根本不会留下“识”,因为佛是不执着没有对立观念的(唯识的理论还没具体学习,这里先不具体描述)。消除“无明”到“行”的因果不是说就能永生,而是对死亡有了新的理解而不会经历死亡的痛苦。

(三)藏族文化解说:藏族分为几种?

藏族最早起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中部地区的一个农业部落。据考古发现,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生息繁衍了。那么藏族分为几种呢?本期的藏族文化就带你去了解下。

藏语分为卫藏、康、安多三个方言。我们常说的康巴藏族、安多藏族、卫藏一带的藏族,就是根据三大方言的范围来划分的。

卫藏藏族:

“卫藏”指拉萨、日喀则-带,即传统地域里前后藏的统称。该地域还包括阿里、山南以及部分林芝及那曲地区。 这一地域内的藏族在方言方面比较一致,而且在历史上,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经济等方面也较同一,是西藏地区传统的核心地域,旧称为西藏的本部。居住于该地域内的藏族统称为卫藏藏族。

康巴藏族:

康巴藏族即康区的藏族。康区最早是指卫藏以东广阔的地区,后来这一地域又分为“康”和“安多”两部分。康区多指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区,旧称“朵思甘”地区。习惯上将西藏丹达山以东的地区,东与四川西昌,雅安地区和阿坝藏羌自治州相连,北与青海省玉树、果洛两州相连的地域叫称为康区。

具体包括:西藏昌都地区、云南迪庆州、四川甘孜州、青海五树州以及那曲东南一线。

康巴地区历史上处在汉藏过渡地带,在行政、宗教,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康巴人最为人称道的是其直爽的民族共性,宗教方面尤为虔诚,有经商和远游传统,体格相对强壮等。装束上最明显的是,康巴男子多扎英雄结以示勇武。这种传统保持至今,拉萨街头随处可见。

安多藏族:

安多藏族的传统地域是指阿尼玛卿山西北、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的小积石山以西的广阔地域。安多藏族的中心在阿尼玛卿山至青海湖一带。安多藏族的着装特别富丽,冬季用的藏袍面料以丝绢为主,不似卫藏等地以相对素朴的氇氆等为面料。帽子也多饰裘皮,衣帽布料上多以绿、金、黄、红等色为主的图案装饰。由于安多地区受蒙古和汉族影响较多,所以在习俗和体形特征方面比较有特点。安多藏族普遍高大,体形丰满,男女都比较漂亮。

嘉绒藏族:

位于四川阿坝和部分甘孜境内的藏族称嘉绒藏族。历史上嘉绒一带地处藏、羌、汉等多民族交合部,加上该地区早期民族分布和融合情况更加复杂,所以嘉绒藏族带有较多揉杂特征。如头帕、绣花鞋和腰带等装饰与羌族形似,其生产模式以农业为主,在风俗和习性上又有汉族的特征。

工布藏族:

在康区与卫藏交接的林芝一带,居住着珞巴人和门巴人等,这一带古称工布地区,以工布江达、林芝为中心,这一带的藏族习惯上称为工布藏族。另外,康区木雅一带(甘孜州折多山和雅砻江之间)的藏族囚其独特的语言和习俗,也称“木雅藏族‘。在阿坝东北部的藏族,还分有”白马藏族’等支系。康区地势多南北纵贯河谷,很早以来便是民族走廊,这一带的藏族多为历史中各民族大交融而成,学术界多称此为“藏羌信道”、“藏彝信道”等。往南延伸可达缅甸一带,在语源方面统属藏缅语系,故支系众多,但没有什么明确的族别界定,皆统称为康巴藏族。

(四)佛教入门解说:降魔杵与金刚杵的区别

说道佛学入门那就不得不说一下佛门七宝了?在《称赞净土经》中有提到佛门中有七宝分别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的材料做成宝器,那么说到这我们就要说一下佛门法器杵,不知道大家对于他了解多少呢?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带来锡杖中降魔杵与金刚杵的区别,希望大家喜欢。

金刚杵(chǔ),梵名Vajra瓦支拉,藏语称“多吉”,曾音译为伐折罗、缚日啰、伐折啰、跋折啰、伐阇啰。又叫做宝杵、降魔杵等。原为古代印度之武器。由于质地坚固,能击破各种物质,故称金刚杵。

在佛教密宗中,金刚杵象征着所向无敌、无坚不摧的智慧和真如佛性,它可以断除各种烦恼、摧毁形形色色障碍修道的恶魔,为密教诸尊之持物或瑜伽士修道之法器。曼荼罗海会之金刚部诸尊皆持金刚杵。真言行者亦常携行,盖以此杵象征如来金刚智,用以破除愚痴妄想之内魔与外道诸魔障。

金刚橛和金刚杵同为古代印度的武器,后被佛教密宗引用为修法法器。但金刚橛和金刚杵的用途不同:首先,金刚橛是密教修法时于坛四隅所立之橛,用以结界,使道场之地坚固如金刚,诸障不能侵入。而金刚杵,在密教中则象征摧灭烦恼的菩提心,是诸尊之持物或修法的道具,于曼荼罗海会的金刚部诸尊都执持金刚杵。真言行者也常常携行,因为此杵象征如来金刚的智用,能破除愚痴妄想的内魔与外道诸魔障。

金刚杵,音译缚日啰、伐折啰、跋折啰、(左武右我)耽啰、伐阇啰。又叫做宝杵、降魔杵、杵等。原为古代印度之武器。由于质地固若金刚(即钻石),能击破各种物质,故称金刚杵,也成佛教术语"金刚"的象征。

显教意义:如来护法神“密迹力士”手中的武器“密迹力士”手持金刚杵护持于如来左右。智慧的象征:显教不以金刚杵为法器,故无实品金刚杵。乃取金刚杵的坚固来譬喻“大智慧”,以此“大智慧”舂破牢固难破的淫欲山。或坏破众生无量无边的苦。乃至于摧灭一切外道邪论。

密教意义:在密教中,金刚杵象征摧灭烦恼之菩提心,为诸尊之持物或修法之道具。于曼荼罗海会之金刚部诸尊皆持金刚杵。金刚杵象征如来金刚之智慧大用,能破除愚痴妄想之内魔与外道诸魔障碍。

标签:茶艺解说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