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广东客家文化
(1)你所不知道的广东客家文化
广东客家人,并非指我们平常所说的客居他乡的客人,而是指居住在岭南地区有上千年历史的一个重要民系,是相对于广府、潮汕民系来说的。客家人是汉民族中的一支民系。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语言、戏剧、音乐、舞蹈、工艺、民俗、建筑、饮食等方面。
客家文化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客家学是当今世界的一门显学。那么,下面让我们走进广东华文化了解客家人的生活习俗吧。
关于客家,广东的地形可以分成四级台地,山上住着少数民族,山边住客家人,水边住广府人,海边住潮汕人。客家人、广府人、潮汕人都是汉族,但是很显然,汉文化在广东就有三个不同的版本——客家版本、广府版本和潮汕的版本。这三个族群不仅语言文化不同,而且还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
研究广东的三个汉文化版本,进行共时性研究,能够得出历时性的效果。我这二十年基本上都在做这个研究。人们原来把汉文化看成一个版本,深入之后发现有不同的版本,再比较一下,这几个版本又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这样就给我们一个启示:在人类学的研究中,它可以提供一种文化转型的个案比较研究。现在一般研究文化是空对空,如果我们深入到族群,从比较中找出一些处在不同阶段上的特点,或者可以找出从传统走向现代之路。我是基于这样的一个背景进行族群研究的。
客家妇女的裙子有很重要的作用,每一个女孩子出嫁家里都要送一件大裙,这个大裙有很多作用,比如老人家过世了,棺材上要盖很多东西,一个是布袋,另外一个就是大裙。还有一种情况,客家二次葬的时候装骨头的容器要用大裙盖起来不让它晒太阳,然后移到别的地方去。
客家人的生命观认为人由阴阳两气组成,阳气就是人的魂,人有三魂,丢了魂就要生病了,所以很多老人家孙子病了就要到处喊魂。还有一个就是魄,魄是随着身体被葬入土地中的。魂魄什么时候分离?很多地方的客家人送葬的时候在半路有一个魂魄分离的仪式,孝子拿着招魂幡,上面写着某某的灵位,就把魂招回去了,孝子把这些送回祠堂,最后把写着灵位的纸烧在香炉里,象征着祖先的魂回到了祠堂,以后在祠堂中祭拜就可以了。
“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客家人认为魄是随着尸骸回到大地母亲那里去的,骨头里面附着祖先的魄,魄是阴的不能见太阳,一见太阳就消散了,迁骨头的时候就等于是祖先的魄搬到别的地方去,不能晒到太阳,所以就用女人的大裙盖住来保护它。
另外客家人还有一种女性的生殖崇拜,他们很讲究风水,最好的坟地留给女性的祖先,认为把祖婆葬好了发人丁,男性祖先葬好了发财。一般新年见面问候的时候都会说“添丁发财”,“添丁”是放在“发财”前的。
神奇的民居建筑
常见的客家传统民居有土楼、围龙屋、五凤楼、走马楼、一字形屋、四角楼、中西合璧式大屋、上下堂方形屋等,其中以土楼、围龙屋最典型。客家土楼和围龙屋以其独特的造型和建筑风格而蜚声国内外,特别是圆形土楼被誉为“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上冒出的蘑菇”,为众多的国内外游客拍手称绝。
客家土楼和围龙屋是用生土筑墙而成的大型群体楼房,依山傍水,讲究风水和园林绿化,规模大、功能全,最大的围龙屋有三层,大小房间共300多间,便于生活又具有非常强的防御功能,充分体现了客家人世代相传、和睦相处的生活方式和强大的家族凝聚力,又显示着客家人非凡的智慧与无比的创造能力。
特色的饮食文化
在饮食习惯方面,客家人既保留了中原饮食特色,又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菜系和风味小食,酿豆腐、盐火焗鸡、梅菜扣肉、开锅肉丸子、涮酒、糯米饭、炒米粉、烧卖等都是久负盛名,至今盛传不衰的传统食品。
传统客家菜的特色主要在取料、刀功、烹制及风味四个方面,取料以家禽家畜和山珍为主;刀功粗旷而质朴,形粗块大;烹制重煮焖,少炸烤;风味重鲜香脆嫩和原汁原味,既体现了粤菜制作的讲究,又有北方人崇尚的经济、实惠。
(2)你所不知道的俄罗斯族音乐文化
俄罗斯族文化大都是由俄罗斯的文化及汉族文化相结合的,不论是饮食还是民间传统文化和音乐舞蹈文化都受这两种文化的影响。对于俄罗斯族的音乐文化您了解多少呢?下面的俄罗斯族文化为您带来更多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拥有深厚音乐文化传统的俄罗斯人视音乐、舞蹈为生命,无论是宗教仪式还是日常喜庆娱乐场合都有歌舞和乐器相伴。我国流传的俄罗斯族音乐可分为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两类,以风格、体裁多样的民间音乐为主体;其音乐属典型的欧洲乐系,调式音阶采用欧洲大小调式,织体以多声为主,带有纵向的、和声的音乐思维特点,在56个民族中独树一帜。
俄罗斯族民歌内容非常广泛,从题材上可分为风俗仪式歌、抒情歌、叙事歌和舞蹈性短歌等类别。巴拉来克是俄罗斯族独特的弦乐器,又称“三角琴”。俄罗斯族相聚的时候,经常弹起三角琴或拉起手风琴,唱歌跳舞,倾诉欢乐。俄罗斯族的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两部分,民间音乐包括仪式歌曲、抒情歌曲、叙事歌曲、歌舞音乐和器乐曲。
仪式歌是俄罗斯民歌的重要形式,多与这个民族的传统生活习俗相关,主要用于婚丧类仪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婚礼歌。传统的俄罗斯族婚礼中,姑娘出嫁的前一天亲友们都会赶来祝贺,并在女伴们为新娘梳洗打扮时唱歌送行,歌声充满着离愁别绪,令人伤感不已。《飞去的燕子》就是一首非常着名的婚礼歌。
抒情歌多表现爱情的内容,旋律非常优美。这类歌曲多为二部、三部合唱的形式,采用自然小调音阶,有时也以一领众和的方式进行,各声部自由组合并随时调整以保持声部间的平衡,音乐风格独特且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民间流传较广的《渔夫之歌》就是一首领唱与二部合唱的抒情歌,歌词叙述了渔夫3个儿子的爱情故事。这首歌曲的高声部采用了富有特色的自然小调,低声部则有旋律小调的特点,旋律深沉而内在,极受人们喜爱。
俄罗斯族民间流传有大量的叙事歌,多是以一曲多词的形式反复演唱,内容题材十分广泛。这类歌曲属于多声部的合唱,有以战争为主题的《儿子战死在疆场》《一个果园绿葱葱》等,和声雄浑,音乐庄严肃穆;也有反映妇女悲惨命运和爱情遭遇的《被踱的少女》《崎岖的阿尔泰山路》等,带有悲怆、凄凉的色彩。
在民间许多节日喜庆或娱乐晚会中,热烈奔放、活泼开朗的俄罗斯民间舞蹈是不可缺少的娱乐节目。为这些舞蹈伴奏的音乐,多是以独唱或对唱形式演唱的舞蹈性短歌,或者以民间乐器演奏的乐曲。俄罗斯民间流传的舞蹈歌曲数量很多,它们多内容诙谐、风趣,曲调活泼明快,结构方整,并可即兴填词,既适于伴奏舞蹈也可单独演唱;舞蹈音乐的曲调一般来源于民歌,但也有少量专门的舞曲如《卡林努什卡》《米尔卡》《阿金诺奇卡》等。
俄罗斯族的器乐文化也比较发达,几乎所有的男子都能演奏乐器,民间常见的乐器有“巴扬”(手风琴)、吉他、曼陀林和“巴拉莱卡”等。“巴拉莱卡”是一种颇具特色的俄罗斯民间乐器,因琴身为三角形故又有“三角琴”之称。它属于弹奏弦鸣类乐器,上有长长的扁平把柄,正面用白色骨片嵌有音阶的品位,把柄上部略有雕饰,斜立四个弦柱。
音箱正中偏下,立有支弦的琴码,一般为四度定弦,形制有高、中、低音五、六种,其中以高音巴拉莱卡的音色最明亮清脆,音色清脆明亮,经常与曼陀林、吉他、手风琴等合奏,深受青年人喜欢,在民间流传最广。器乐曲多是在俄罗斯民歌基础上采用旋律加花或和弦分解变奏手法发展而成,一般在晚会上与歌舞及合唱穿插表演,乐手往往具有较高的演奏技巧和变奏才能。着名的乐曲有《我亲爱的》《卡拉布什卡》等。
(3)你所不知道的基督教洗礼文化
宗教上的除恶方式都是各显神通的,在佛教里的除恶方式,常见的是做法事,而在基督教中,他们的除恶方式时洗礼。只是,基督教多为是西方宗教,因而并不是有多少人能够理解基督教文化中的洗礼是怎样的。那么,接下来就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基督教洗礼文化是怎样的吧。
洗礼是耶稣被钉十字架前,为门徒设立的两个重要礼节之一。洗礼是初信者正式加入教会的一个必须的仪式或礼节。施洗约翰当时不许耶稣受他的洗,耶稣却说:“你暂且许我,因为我们理当这样尽诸般的义。”“义”也称作“礼”。举行洗礼是耶稣对门徒所发布的命令。历世历代的教会都遵行主的命令。《使徒行传》记载了初期教会的使徒们在这方面的做法:“你们各人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叫你们的罪得赦;……于是领受他话的人,就受了洗”。今天,对一个想要正式加入教会的人而言,受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水洗礼
水洗礼是指用水施洗,主要有下面三层意思:
(一)水洗礼主要指施洗约翰的洗礼,即悔改的洗。施洗约翰作为耶稣开展事工前的开路先锋,他所传讲的内容主要是关于悔改的信息,例如,他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他在约旦河里所施的洗也是悔改的洗礼,例如,约翰亲自说:“我是用水给你们施洗”。马可叙述说:“约翰来了,在旷野施洗,传悔改的洗礼,使罪得赦。”
(二)水洗礼是指归入耶稣基督的死。水洗礼表明旧我和罪的死亡,新我的出现。这一点在旧约和新约圣经中分别都有预表和描述。例如,以色列人过红海这件事有学者认为是一个预表。过红海前,以色列人受埃及法老王的压制,即受罪的控制,受尽奴役和苦难。红海过后,有会幕在他们中间,上帝与他们同在,预表一切都弃旧更新了;又如,洪水灭世这件事也是这样。洪水来临前,当时的人恶贯满盈,罪恶滔天。洪水过后,上帝与他们以虹立约,人们归顺上帝,预表人的罪孽被洪水洗净了;再如,保罗说:“岂不知我们这受洗归入基督耶稣的人,是受洗归入他的死吗?所以我们藉着洗礼归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们一举一动有新生的样式,像基督藉着父的荣耀从死里复活一样。”
(三)水洗礼是指受洗人与上帝立约。上帝与以色列人立约,耶稣来要继续并完成这个约。《圣经》之所以被称为“约书”就是这个原因。一个人在受洗时,教会为其举行水洗礼,就是要人和上帝立约。彼得说:“这水所表明的洗礼,现在藉着耶稣基督复活也拯救你们;这洗礼本不在乎除掉肉体的污秽,只求在神面前有无愧的良心。”学者认为,这个“求”字,最正确的翻译应为“立约”之意。即希望受洗的人在众信徒和上帝面前立弃旧更新、永不改变、永不反悔之契约。既然是立约,那双方就既有权利,又有责任和义务,并且不可失信,要恒久守住这个约。上帝是信实永不改变的,改变的往往是人类自己。一个人既然愿意受洗加入教会,就要立志受信仰的约束,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服务于教会,荣耀上帝。
(4)你所不知道的锡伯族禁忌文化
任何一个具有一定历史的民族,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一些禁忌,有的是因为社会生产,有的是因为人内心的害怕,还有的是因为宗教信仰。禁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约束人们的行为。锡伯族文化里的禁忌多如牛毛,想知道的话,不如由小编为你一一细数。
锡伯族过去在饮食上有许多必须遵守的规矩,比如经常食用的发面饼,上桌时分天、地面,天面必须朝上,地面朝下,切成四瓣摆在桌沿一边。吃饭时不得坐门坎或站立行走,禁止用筷子敲打饭桌、饭碗,或把筷子横在碗上。全家进餐按长幼就座,以西为上,过去父子、翁媳不得同桌。
晚辈路上遇见长辈要问安并让路;平辈见面要相互问好。客人来访,儿媳要出来装烟、倒茶,若装烟、倒茶的与客人辈份相等,客人应起立或欠身双手接;客人告别时,全家要出来送至大门口。
锡伯人打围有个古老的习俗,不论猎取的野味多少,所有参加者无论大小都是平均分配,即便过路人碰到分猎物时,也毫无例外地分得一份。不过,猎物的头和蹄子应分给首先命中者,这是一种奖励。锡伯人认为,猎物是大自然赐予大家的,不是属于哪一个人的,不能独用。
锡伯人不光把打围看成是取得食物的手段,同时还把这看成是一种团结和吉祥的象征。
一、开禁的禁忌
不准坐、踩或跨过衣、帽、枕、被;
不准把穿过的裤子、鞋、袜放在高处;
不准顺着炕烟道睡觉;
不准坐在门坎或站立、行走吃饭,饭食掉地要立即拣起;不准在正月初一至初五做针线活,谓之“忌针”;不准出嫁的姑娘头3年回娘家过春节、看灯;
不准猫、狗在室内人的尸体跳过,不准申日出殡。
锡伯族的这些禁忌,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文化素质的提高,已在消失中。
二、保留的禁忌
不吃狗肉。从不杀狗或吃狗肉,甚至与狗相联的物品也不用,如狗皮制品—帽、手套、裤、袄、褥、被等。其他民族亲朋好友来锡伯族家中串门戴了狗皮帽、手套时,不能将其带进里屋,要放在外屋。
还有些禁忌,如不准女子缠足是为保持正常生理发育;不准在正房西山墙外大小便,是为保持卫生;再如家有病人、小孩出水痘、妇女生孩子等,要在大门框或树上挂红布条或一小束草,以示禁止外人入内,防止传染;忌用筷子击空碗,是体现文明行为;重视“八”的习俗,以为“要得发不离八”,如酒席一桌为8人,花轿一抬8人……不足此数时,也要极力溱成,以图吉利。喜庆日就餐时,不足8人时,也设8人之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