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故事:丁公凿井
流言漫天,八卦纷飞,是当今时代司空见惯的现象。发达的网络带来的是爆炸的信息量,这虽与人方便,不出门也知天下事,但也给了各种荒诞不经的流言蜚语滋生的温床,如果人们不能理智客观地分辨,那就要闹出笑话,甚至造成坏结果。今天的民族故事就要讲述这样的故事,希望能引起大家的警戒。
《吕氏春秋·察传》中说,春秋时,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因为他年龄大,人们都称他为丁公。丁公是个农夫,家中以耕地为生。当地没有河流,浇地都用井水,但丁公家中没有井,到庄稼需要灌溉浇水的时候,必须到其他人家的井中汲水,然后一担一担地挑到自己的地中灌浇。
为了能及时地汲水浇地,丁家家中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专门负责汲水浇地之事。这样过了好几年,丁公觉得自己家中没有井十分不便。在别人家井中汲水浇地,往往要比别人家晚几天,因此收成也没人家好。而且得有一个人专司浇地之职,家中其他农活有时也来不及做。
于是,丁公下了决心,在自己家中的田头凿了一口井。看着井水从沟渠流向自己耕种的地中,丁公全家都高兴得笑了。从这以后,丁公家中用不着再派一个人在外面专门负责汲水浇地了。
对此,丁公很高兴,在跟他人交谈时,他就常欣慰地告诉人家说:“我家凿了一口井,等于挖到了一个人。”可是其中有的人没听清楚,竟把丁公的话传成:“丁公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整个宋国。有人还把这件事向宋国国君作了禀报。
宋国国君听说丁公竟从井中挖出-个人来,十分惊奇,便派官员去向丁公询问这件事。丁公回答说:“我说的是我家凿了一口井,等于家中多了一个能劳动的人,而不是在井中挖到一个人。”
那官员回去向宋国国君如实作了禀报。宋国国君笑着说:“我想,井中怎么可能挖出人来呢?原来是这么回事。”后来,“丁公凿井”这一典故,就被人们用来比喻语言辗转相传而与事实相去甚远。
对这样一个故事,《吕氏春秋·察传》总结道:传闻不可以不审察,经过辗转相传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所以狗似玃,玃似猕猴,猕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别就很远了。这是愚人所以犯大错误的原因。
言辞有很多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是非的界线,不可不分辩清楚,这是圣人需要特别慎重对待的问题。虽然这样,那么要靠什么方法才能做到慎重呢?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