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 文化 >有文可考:自明代以来大平调的发展历程

有文可考:自明代以来大平调的发展历程

更新时间: -0001-11-30 00:00:00

这期大平调文化带来的是它的发展历程。当时的平调分东路和西路,大约1820年前后,东路平调经东明县传到了菏泽、曹县一带,吸收山东民间武术,汲取当地山东梆子等地方戏曲表演程式,使平调逐渐山东化,形成大平调这一独立剧种。继续来看看吧!

可能感兴趣》》大平调传统曲目大全,共计六百余出

发展历程

大平调的历史有文字可考的,可追溯到明代弘治年间。据弘治十一年(1498年)《滑台重修明福寺碑记》中记载:“除修葺佛塔外,敬献大梆红、大弦戏各一出”。现发现最早的演出合同,是清顺治十六年(1659)菏泽大平调戏班“大兴班”在河南滑县的演出的契约。但据说已于文革中毁坏。

明清以来,在黄河南北有大小十几个大平调班社,清道光中期(约1830年左右)菏泽县成立了双盛社,随后又有东明县东明集的发深班、曹县的袁豁子班,菏泽县龙宝田的德盛班等大平调班社。这些班社在常年的演出中,先后培养了一批较有成就的演员。如花脸岳秀海、张金臣、旦角郭文荣、小生张合义、黑脸张文祥、红脸郭盛高、彭盛江等。

“大油梆”有近500年的发展历程,在山东扎根,成为独立剧种也有二百来年了。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平调、高调(山东梆子)、越调都曾流行于河南。

当时的平调分东路和西路,大约1820年前后,东路平调经东明县传到了菏泽、曹县一带,吸收山东民间武术,汲取当地山东梆子等地方戏曲表演程式,使平调逐渐山东化,形成大平调这一独立剧种。到了1870年以后,一些原来唱高调梆子的演员也改唱平调,有的高调、平调合班演出。

平调流行的地区是比较广的,历史上有“平调的‘扬腔’和‘讴嗓’,五省八州唱得响”之说。所谓“五省”,是指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八州”指的是西至郑州、陈州;南至徐州、亳州;北达大名、磁州;东抵济宁、兖州。

特别在鲁西南,平调和山东梆子一样,都是观众熟知的大戏,本文开头说的“四大扇、两杆号,一听就是大平调”,就是观众流传的农谚。原来平调的乐器中有两对大铙和大钹,直径有一尺多长,群众叫它“四大扇”,“两杆号”就是两根五尺多长的“尖子号”。观众对平调的主演、名角也颇熟悉。

比如早年艺名传斗的花旦演员陈贵欣、艺名金豆子的小生演员沈金贵、艺名麻年儿的红脸演员姬天荣等,观众提起来都伸大拇指。

在近代的演员中,人称“花脸五”的张全臣,演活了《滚鼓山》中的张飞。曾受戏剧家田汉推崇的“花脸虎”申德高,享有“活敬德”的美誉,1959年曾向毛、周、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做专场演出。

新中国诞生的几十年中,培养了不少有成就的演员。第二代来说有着名的平调表演艺术家郭盛高,濮阳市南乐县人,着名大平调演员翟德贵得意门生,一九四九年平原省成立后,调入东明县大平调剧团任主演,一九五二年平原省撤销,菏泽、聊城、湖西三行政专区划给山东,一九六三年三月东明划给山东,郭盛高任东明大平调剧团团长,专攻红脸这一行。他的得意门生何西良当属第三代优秀演员了。

标签:明代以来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