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 美食 >食礼斯文 孔子吃饭规矩多

食礼斯文 孔子吃饭规矩多

更新时间: -0001-11-30 00:00:00

儒家创始人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但他生活的时代,周王朝的统治已是名存实亡,社会矛盾重重,说是“礼崩乐坏”不为过,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修行的孔子,树立“礼”为其政治思想核心和精神追求之一,并积极结合实践,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加以运用。

那么就让饮食文化为你介绍,孔子《论语·乡党篇》中对“食礼”提出了哪些要求,在日常饮食的时候,他有哪些必须要遵守的规矩呢?

第一、“食饐(音:义)而餲(音:爱),鱼馁而肉败,不食。”

“饐”、“餲”两字的意思是我们所吃的粮食已超过它应有的保质期和保存期;鱼、肉腐烂变质不可食。放置时间过长或腐烂变质的食物常含有许多致病菌或致癌物质——亚硝酸盐,人吃了会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不适,甚至有罹患癌症的风险。

第二、“色恶,不食。”

食物改变原来的颜色,说明已经变质或从内部开始腐烂了。因此,这样的食物不可食。

第三、“臭恶,不食。”

有些食物气味已臭不可闻,这是食物受微生物的作用而发生腐败变质后,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导致食品中油脂酸败,产生臭气味,食后会引起食物中毒。这样的食物绝不可食。

第四、“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古代祭祀典礼都要用猪、牛、羊为祭品,称为“三牲”。这些祭品要在祭坛上放置到第二天才可以被拿下来。如果这些祭祀用肉超过三天,即不可食之。

第五、“沽酒市脯,不食。”

这是指的是从街市上买来的酒和熟肉、干肉,质量不让人放心,故亦不食。这和我们当前食品质量信任度降低相似,从假酒、瘦肉精、地沟油,到三聚氢胺掺入牛奶、滥用各种食品添加剂等等,让人对食品安全产生过多疑问。“沽酒市脯”还应慎食。

第六、“失饪,不食。”

是指烹饪的食物不是火候不足,夹生、未熟,就是火大熟过头了。过犹不及均不符合饮食营养的要求,故在孔老夫子看来,这样“失饪”之物不宜食。

第七、“不时,不食。”

孟子曾对孔子饮食有规律称赞有加,曰:“圣之时者也”。意思是,孔子吃任何食物都要注意节气时令和具体时间。这里所说的“时”,一是指一日三餐的具体时间,另一是指具体的时令节气。一日三餐,都应按时按点,没到吃饭时间不吃。注意食物的时令节气,已过季节的果蔬不食。

第八、“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尽管餐桌上各种美味的肉类非常多,诱人而垂涎欲滴,但还应有所节制,把握好肉食和其他种类的食物的比例,不能让肉食总量超过主食总量。这一点,符合以五谷为主食的我国国情和饮食养生的要求,以素食为主,荤素搭配,“肉虽多”,也不可恣意肆食,到头来,弄个“三高”,大腹便便,悔之晚矣。

第九、“不撤姜食,不多食。”

孔子一年四季饮食不离姜,他有每次饭后嚼服姜数片的饮食习惯。生姜亦食亦药,自古就被养生家视为保健良药。民间亦流传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早吃三片姜,赛过喝参汤”的谚语。但孔子对姜“不多食”,生姜吃多了,反而对身体不利。

第十、“不得其酱,不食。”

在孔子那个年代,炖肉时都要放上些各式各样的酱,不同食物的烹饪也要搭配不同种类的酱。孔子对“不得其酱”的食物不食。

第十一、“割不正,不食。”

这一条有多种解释,有的说肉割得不方整;有的说不按部位宰割;有的说不按先割后切的规范操作,都归为“割不正”。这一条可能是对于饮食礼仪而言。

第十二条、“食不语,寝不言。”

这条符合饮食养生要求。凡是吃饭、睡觉时候,都不要说话。吃饭时叨叨絮语,大声喧哗,既不文雅,也有悖饮食卫生,影响进餐,不利消化。当然,吃饭时也不是绝对不让说话,还是少说为佳。

标签:斯文孔子吃饭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