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建造天安门
天安门,坐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市的中心,故宫的南面,与天安门广场隔长安街相望,原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
天安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设计者为明代的御用建筑师蒯 祥,原名为承天门,含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是当今世界上现存 规模最大、建筑最雄伟、保存最完整的皇宫―紫禁城的正门。清朝顺治八年公 元1 651年更名为天安门,寓意受命于天,治国安邦。
天安门主体建筑分上下两层。上面为城楼大殿,东西宽九间、南北深五间, 用九、五之数,是取帝王为九五之尊,至高无上之意。下面为朱红色的 城台,城台底部为汉白玉石制成的须弥座。原总高33 . 87米,1 970年翻建后高达34 . 7 米。东西两侧各有一条供上下城楼用的梯道,旧称马道。中间有5个拱形门,中间 的门最大,古时只有皇帝才可以进出此门。
1949年10月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在此举行,之后天安门被设计者 加入国徽中,并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如今的天安门在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和 后人的不断修缮之后焕然一新,正中门上方悬挂着巨幅的毛泽东画像,两边分别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标语,向世界彰显着一个大 国的气度,显得更加威严壮观,成为亿万中国人民心生向往的神圣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