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立秋两头不收什么意思 六月立秋两头不收指什么
导语:在古代,立秋对农事的意义很重要。六月立秋两头不收。那么,大家知道六月立秋两头不收什么意思?六月立秋两头不收指什么?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相关信息,供大家参考!
六月立秋两头不收什么意思
六月立秋两头不收的意思是假如在6月立秋,秋季农作物收获的时间相对会提前,而随着继续播种的农作物在第二年夏收时也会提前成熟。
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一旦遭到破坏,没有充足的光热条件积蓄能力,进行抽穗和结果,而果实的饱满程度将直接影响作物的丰收。
“六月立秋,两头不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这句话,主要指的华北地区。这里的“六月”、“七月”都是农历中的月份。“六月立秋”是指立秋日期偏早,天气冷得也早,而原来北方最主要的农作物夏玉米最怕就是冷得早。如果“七月立秋”,说明天气冷得晚,夏粮就容易得到丰收。不过,现在有了大棚种菜和各种科技手段,老农谚早就不适用了。
以前盛夏的傍晚,大人们总喜欢带着小孩去稻田里转一转,检查下抽穗或结果的情况,如果发现空壳稻谷比较多,就可能是因为稻谷在抽穗过程时遇到了冷空气,生长受限。而开花和结果紧密相连,大致可以判断出一块稻田当年的产量,大人们当然更愿意在“稻花香里说丰年”。
而生长周期的缩短加之立秋提前可能提前带来冷空气,这两个因素叠加,都不利于农作物生长,有可能影响秋收和夏收,所以有“六月立秋两头不收”的说法!
“六月立秋两头不收”的后半句“七月立秋早晚都收”:
如果在7月立秋,因为立秋相对延后,天气变凉就相对延后,农作物可以在盛夏充足的光热条件下尽情生长,天气越热农作物生长得越快,积蓄满充足的养分。
比如盛夏时节,傍晚当我们走在田间地头,热浪包裹下的稻田和玉米地正欢快地生长着,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散发出迷人的植物香味,且稻粒和玉米在抽穗过后,果实一天天膨大起来,似乎有使不完的生长的劲头,几天就会大变样。
在这种优越的生长条件下,无论是当季的作物或者随着秋收结束紧接着播种的农作物,都可能迎来丰产,所以有“七月立秋早晚都收”的说法。
立秋的时间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时间在农历每年七月初一前后(公历8月7-9日之间)。"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立秋是秋季开始的节气。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时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节气)以后,秋后下一次雨凉快一次,因而有“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说法。东汉崔 《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到头。” 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据记载,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报奏。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立秋气候划分
按气候学划分季节的标准,下半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降至22℃以下为秋季的开始,除长年皆冬和春秋相连无夏区外,我国很少有在“立秋”就进入秋季的地区。秋来最早的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地区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里,首都北京9月初开始秋风送爽,秦淮一带秋天从9月中旬开始,10月初秋风吹至浙江丽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阳一线,1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才到达雷州半岛,而当秋的脚步到达“天涯海角”的海南崖县时己快到新年元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