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谨防“高温病”
目前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三伏天。提醒此时要谨防“高温病”。所谓“高温病”就是我们通常所说“中暑”。“高温病”的发生不仅和气温有关,还与湿度、风速、劳动强度、高温环境、曝晒时间、体制强弱、营养状况及水盐供给等情况有关。
诱发“高温病”的因素很复杂,但其主要因素还是气温。一般来说在同一环境中,气温达30-34℃时,人体生理活动开始受到影响,感到炎热难当;气温达到35℃以上时,人体调节功能大减,此时易患多种“高温病”。
“高温病”主要有三类:
一类是发生在湿热环境中,即气温高,湿度大,辐射热并不强。在此环境下,汗液则不易蒸发,人体散热难,体内产生的热量积蓄过多而中暑。此类“高温病”通常叫“热射病”。
二类是干热环境,这是以高气温、强辐射热及低气湿为特点,环境气温一般可较室外高5-15℃,相对湿度常在40%以下。人在炎炎烈日下曝晒,易导致脑膜和大脑充血、出血、水肿等,引发头晕、头痛、耳鸣、眼花甚至昏迷、抽风等症,如不及时救治可能危及生命。此类为“日射病”。
第三类是持续高温热浪使人体出汗过多、盐份过量流失而中暑虚脱。称为“热痉挛”。
一般来说,导致中暑发生的条件是:①相对湿度85%,气温30-31℃;②相对湿度50%,气温38℃;③相对湿度30%,气温40℃。
目前控制我国江南和江淮地区强大的副热带北上西申,高温晴热天气也向北向西扩展。截止21日,江南和江淮地区的部分地区的高温晴热天气已持续了近一周,21日并北扩到黄河中下游。而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西部的大部地区及华南南部处于副热带高压边沿,虽多阵雨或雷阵雨,但因湿度大、气温基本都在31℃以上。因此盛夏季节一定要特别注意,谨防“高温病”。
盛夏易发“高温病”,但科学地预防就能防止发生:
一是合理安排劳动、工作时间,尽量避开高温时段,适当增加休息次数;从事野外工作或活动时,应戴遮阳帽,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二是多喝茶水,或喝些盐开水。遇有“高温病”人,应尽快让其脱离高温环境,擦去汗水、喝些盐茶水,服清凉药物,如病情较重应速送医院抢救。
三是注意控制室内温度。白天关好门窗,拉上窗帘,拒热浪于室外,晚上开窗通风降温;在“空调世界”工作或生活的人们,也不应掉以轻心,进出不宜过于匆忙,尽量减少出入次数,防止空调带来“冷气病”。
另外,就是盛夏时节还应适当调控您的喜怒哀乐,俗话说“心静自然凉”。
- 上一篇:“春困秋乏夏打盹儿”调整生活解疲劳
- 下一篇:高温酷暑天气 谨防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