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 气象常识 > 盛夏酷热谨防中暑

盛夏酷热谨防中暑

更新时间: 1970-01-01 08:00:00

今年盛夏,江南、华南、长江中下游,汉水流域及重庆等地的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范围广。酷暑炎炎、湿度大,人们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身体内热平衡机能紊乱,中暑的发病率明显增多。

中暑不仅与气温有关,还与湿度、风速、劳动强度、高温环境下暴露时间长短、人体的体质强弱、营养状况、健康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诱发中暑的因素很复杂,但高温仍是最主要的。医生提醒百姓:了解一些生活小常识,中暑后根据情况可对症处理。

一,日射病:在烈日下活动或停留时间过长,由于日光直接暴晒所致,但体温不一定升高,头部温度有时增高到39℃以上,皮肤晒得又红又痛,出现发烧头痛症状。这时候应该注意水分的补充。

二,热痉挛:由于在高温环境中,身体大量出汗,丢失大量氯化钠,使血钠过低,引起腿部甚至四肢及全身肌肉痉挛,肚子疼痛,全身汗流不停。此时可以在痉挛部位稍加按摩,如果没有出现呕吐现象,则可以补充水分。

三,热衰竭:汗流不停,但是身体发冷、皮肤发黏、脸色苍白、脉搏微弱。此时应赶快把病人抬到阴凉处,松开衣服,用冰毛巾冷敷。如果没有呕吐,可以补充水分。最好能够早点就医,让医生检查诊断。体温特别高、皮肤干烫、脉搏又快又急、出现昏迷状况的,应立即送医院急救,切勿拖延。途中用冰毛巾冷敷,但是不可以让中暑的人喝水。

四,情绪中暑:高温下易产生急躁、心烦、暴怒等情绪,特别是老人,易“发火”会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等,严重者会因此发生猝死。越是天热,越要“心静”,遇事戒躁戒怒,心平气和;保持充足睡眠,可根据夏季天气炎热和昼长夜短的特点,及时调整与安排好自己的工作、生活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