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 佛学 >解读:满族为什么被改汉姓

解读:满族为什么被改汉姓

更新时间: 2023-10-20 23:00:55

(1)解读:满族为什么被改汉姓

满族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建立者,将满族文化深深的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同时即使作为统治者,但是不可避免的要遭遇的是汉族人民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了几千年的历史,为了融入汉族文化,满族不可避免的作出妥协,改汉姓就是一个信号。

满族人改汉姓的原因:

受汉族影响:满族人的姓氏是其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的反映之一。在满族共同体形成时期,其姓氏是多音节的,用汉字写就是二个或二个以上汉字共同组成。满族入关后,其姓氏逐渐向单音节过渡,即与汉族单字姓氏相同,其姓氏实质上既有原多音节姓氏的内涵,又有与汉族姓氏相同的单音节的表现形式,形成了满汉兼融的姓氏文化特质。

迫于生计:1912年,清帝退位后,长期不学无术的八旗子弟没有其他生存技能,对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来说,做小商贩是唯一的出路。卖水果、卖鱼、上鞋底……根据调查,在辛亥革命之后,终日流落街头,到处打零工的满族人约占到20%。与经济上的窘迫相伴随的,是更加让人难以容忍的歧视。

为了生存,八旗子弟埋名隐姓,隐藏满族身份。妇女脱下旗袍,改穿汉服,家家户户收起悬挂着的从东北老家带来的祖宗袋,只在除夕夜,才敢偷偷拿出来拜祭先人。一时之间,满人改姓的风潮兴起。

避祸。当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时候,孙中山先生提出“驱除鞑虏”的口号,北京以及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满族旗人并没有因此逃回老家去,而是纷纷改成汉姓,使用汉文汉语,就地包装成汉族。

新时期的政策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实行民族大团结政策。通婚方面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打破了各民族贵族与平民的界限,各族通婚不受到限制,只依据传统习俗“同骨同姓不通婚”,遵守氏族外婚制,严禁氏族内联姻;

其次,彻底打破了在本民族内通婚的狭隘观念和民族偏见与歧视,发展了民族通婚。北方各民族与大批汉族实行杂居,原各少数民族贵族和平民普遍与汉族结亲。

(2)绍剧文化解读:绍剧敲头场是什么

敲头场,这一个传统的代名词,可能一开始看的话并不会很了解这是一个什么意思,但是在绍剧文化中,这就是代表着在汉族传统戏剧开始之前,用来敲锣打鼓,招徕观众的一种方式,那么文化解读里会怎样解释,一起来看看吧。

可能感兴趣》》蒲剧王青丽简介

的笃班及绍兴文戏时期,分文头场、武头场两种,的笃班时期多用前者,绍兴文戏时期多用后者。

文头场用“绍敲”,即用绍剧响器与绍剧锣鼓经,响器有鼓板、大鼓、大钹、大锣、小锣、水镲等,锣鼓经由〔三帽头〕、〔火炮〕、〔水底锣〕、〔吞头〕、〔阴锣〕等组成。武头场用“京敲”,即用京剧响器与京剧锣鼓经,响器有鼓板、京鼓、京锣、大锣、小钹、小锣等,锣鼓经由〔急急风〕、〔走马锣鼓〕、〔冲头〕、〔抽头〕、〔小锤半〕、〔马腿〕、〔水底鱼〕、〔收头〕等组成。两种头场相比,后者更热烈火爆,故称前者为“文”、后者为“武”。由乡村进入城镇剧场后,敲锣打鼓显得噪声太大,乃改用京剧曲牌〔夜深沉〕代替“敲头场”。建国后,剧场艺术日益发展,“敲头场”遂告绝响。

绍剧,中国汉族戏曲剧种。原名“绍兴乱弹”,俗称“绍兴大班”,源于秦腔,1950年定名为绍剧。

绍剧起源于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县(现为上虞区),流行于绍兴、慈溪、余姚、萧山及其他浙沪一带。

绍剧是浙江三大剧种之一,已有300多年历史,拥有400多个剧目,最具代表的剧目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龙虎斗》等。

绍剧是一种以“【三五七】、【二凡】”为基本唱调的绍兴地方戏剧,以高亢激越的唱腔、粗犷朴实的音乐、豪放洒脱的表演和文武兼备等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2008年6月7日,绍剧经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宗教文化解读:圣母玛利亚的故事

圣母是我们对于那些能够以德报怨的女性统称,指的便是这样的圣母性格。你知道最初的圣母是何来的吗?在西方的宗教文化中同样也有着一位圣母玛利亚,以服从、信德、希望和炽热的爱情和救主超绝地合作,为重建人灵的超性生命。

还想了解》》基督徒聚会祷告词

日本称为玛利亚观音,是基督教《圣经》新约和伊斯兰教《古兰经》里耶稣(尔萨)的生母,她的名字在亚兰文就是“苦涩”的意思,而汉语的《古兰经》中翻译为“麦尔彦”,景教翻译为末艳。死海古卷里记录的是年轻的女人,圣经新约称玛利亚还是童真女时受圣神感应而怀孕。部分基督教宗派对其有“圣母”、“万福玛利亚”等尊称。

连同天主圣言降生成人,童贞圣母自无始之始便被预定为天主的母亲;由于天主上智的措施,童贞圣母在人间作了救主的母亲。他的特出慷慨伴侣,及上主的谦逊婢女。她怀孕、生产、养育了基督,她在圣殿裹将基督奉献给圣父,与死于十字架的基督共受痛苦,以服从、信德、希望和炽热的爱情和救主超绝地合作,为重建人灵的超性生命。

因此,在圣宠的境界内,圣母是我们的母亲。在圣宠的境界里,玛利亚为母亲的这种职分,一直延续不断,从天神来报时她以信德表示同意,她毫不犹疑地在十字架下坚持此一同意,直到所有被选者获得荣冠的时候。事实上,她升天以后,犹未放弃她这项救世的职分。而以她频频的转求,继续为我们获取永生的恩惠。

以她的母爱照顾她圣子尚在人生旅途上为困难包围的弟兄们,直到他们被叫进幸福的天乡。因此荣福童贞在教会内被称为保护人、辅佐者、援助者、中保,不过这一点的意思,对基督唯一中保的尊严与能力,并无任何增损。原来任何受造物都不能和降生成人的圣言及救主相提并论。

不过正如基督的司铎职可以各种不同方式为圣职人员和信众所公享,天主的惟一美善实际上也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分布于受造物之中,同样的,天主的唯一中保身份,也不否定在受造物之中由同一源头分出不同形式的合作,而且促使如此合作。

于是教会便不犹豫地公开承认玛利亚的这一从属性的身份;教会对它也有不断的切身经验,并劝教友珍爱它;为使教友在这慈母的助佑扶持下,和中保而又是救主的相契更形密切。

(4)佛教文化解读:南传佛教特点有哪些

佛教是世界上的三大宗教之一,对于佛教中国人都一定不陌生的,在内陆信奉最多的宗教当属佛教了,佛教也有着北传南传之分,你知道南传佛教特点有哪些吗?

那么,本期佛教文化一起了解吧!

南传上座部佛教使用巴利文律、经、论三藏。“巴利”直译为“线”、“行”、“秩序”,意思是“本文”。南传佛教认为巴利语就是佛陀当年所说的古摩揭陀语,因此也有“佛经语”、“圣典语”的意思。阿育王时代的法敕铭文所使用的文字,大多采用这种古摩揭陀语。

南方上座部之特质在于严守戒律,保持原始佛教传统。在巴利文献方面,除了完备的经律论三藏,还有数量极为庞大的注释书、复注、纲要书、史书、文法书、诗书等。

在教义上,南传佛教传承了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弟子们的言教和行持过修行生活,因此称为“上座部佛教”,也就是所谓的小乘佛教。南传佛教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南亚国家,以及我国云南省的傣族、布朗族、崩龙族地区。由于南传佛教使用的经典语言属于巴利语体系,又称为“巴利语系佛教”。

南传佛教的思想特色,体现在部派、典籍、学说、实践等四个方面。首先,就部派传承而言,南传佛教主要继承了印度上座系统“分别说”一系的传统,之所以被称为“分别说”是因为该派僧人用分析的方法来解说佛法。

从南方七部毗昙中的《论事》一书可以了解到分别说系的一些主张,如过去未来法无体、并非一切都实有、四谛可以顿得现观、定无“中有”、阿罗汉不退、无真实之补特伽罗等。其次,就典籍而言,南传佛教的七部论书分别是《法集论》、《分别论》、《界论》、《人施设论》、《双论》、《发趣论》、《论事》。

除《论事》之外,余皆相传为佛说,这一体系大体是由“舍利弗毗昙”发展变化而来。再次,南传佛教的主要学说有:心性本净说,主张从离染心得解脱;佛道不共说,声闻等始于厌离,佛始于悲,故其发展不同;佛陀观,以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释迦牟尼佛为主,而非后来大众部理想化了的佛陀。

最后,就宗教实践而言,南传佛教有一套组织完备的修行方法与次第,主要依据优波底沙(意译大光,约早于觉音二百年)所着《解脱道论》和觉音所作《清净道论》等。上座部佛教的修行特色并不仅仅在于严持戒律,还表现为它传承着系统完整的止观禅修次第。

禅修者能够依据止观禅修,在戒清净的基础上修习禅定,培育定力之后再修习观慧,乃至断除烦恼,解脱生死,现证涅盘。为了确保佛陀教戒和教授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上座部僧人在维护传统和教法的纯洁性方面十分精严。

标签:解读满族为什么汉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