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 佛学 >解读:撒拉族信奉什么教

解读:撒拉族信奉什么教

更新时间: 2023-10-20 23:00:38

(1)解读:撒拉族信奉什么教

撒拉族的先民从中亚迁来循化时带有伊斯兰的根本经典《古兰经》。这部《古兰经》是穆罕默德时代大贤奥斯曼亲手在精制羊皮上抄写的,撒拉人视为至珍。在撒拉族文化中撒拉族是信奉什么教的呢?接着往下看吧。

撒拉族笃信伊斯兰教,其先民从中亚迁来循化时带有伊斯兰的根本经典《古兰经》。

撒拉族原来没有教派之分,都属于逊尼派中的“阁的木”教坊制度。自清代乾隆年间,河州回族聚居区产生了“门宦制度”和一些不同教派后,先后传入了撒拉族地区,并开始了教派之分和教派之争。

《循化志》(卷八)说:“回教一而已矣,所法灭经三十本出自唐时其祖师马哈麻(即穆罕默德)所为,因民世守之。到乾隆初年,而河州回民始有前开、后开之异。……其始不知何时,然教自是分为二。”

“前开”是先开斋后礼拜,“后开”是礼拜后再开斋。“顾其异者,节目之不同也,无二经也。”《循化志》(卷八),乾隆年间河州回民马来迟从阿拉伯朝觐归来,倡诵“冥沙经”,并到撒拉族地区传虎夫耶派的花寺门宦。此后,撒拉族中的伊斯兰教开始分派别,源别支流日益增多,例如老教、老新教、新教,是根据教派所传时间而定的。除以上教派之外,另有哲赫耶一派。

在宗教制度和宗教仪式方面,撒拉族还有许多与其他民族和地区不同的特点。每个撒拉族聚居的自然村都建有清真寺,寺院的组织情况是:每个“海依寺”聘大学阿訇一人,二学阿訇一至二人,“满拉”若干人。此外,清真寺里还推选一个专门侍奉开学阿訇的人叫“穆扎维”,此人选须是精明能干、勤快麻利的。另外,撒拉族在宗教上曾有过一种名为“尕最”总掌教的教长制度。

撒拉族穆斯林严格遵守伊斯兰教的一整套宗教制度,实行念、礼、斋、课、朝五项功修,称之为“五功”或“五桩天命”;过伊斯兰教的主要节日开斋节、宰牲节和圣纪节。

(2)解读:塔吉克族是什么人种

现今世界种族多,单看我们中国就有56个民族,何况是世界,各个民族都有他们自己的独特性,现如今的我们对于各个种族都没有很深地了解,各族之间又是什么人种也不清楚,那么,下面就请跟着小编来看看塔吉克族文化是什么人种。

塔吉克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属于欧罗巴人种印度帕米尔类型。“塔吉克”是民族自称,意为“王冠”。

塔吉克族的族源可上溯到公元前若干世纪分布在帕米尔高原东部的操伊朗语的诸民族。中国塔吉克族(高原塔吉克人)和塔吉克斯坦的主体民族塔吉克族(平原塔吉克人)不是一个民族,二者在语言、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上都有很大差异。

中国塔吉克族的民族语言分为色勒库尔语和瓦罕语两种,与塔吉克斯坦的塔吉克语(波斯语方言)不能互通。中国塔吉克族信仰伊斯兰教什叶派,塔吉克斯坦的塔吉克族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

中国塔吉克族被分为三大类

色勒库尔塔吉克只有中国拥有,带有部分拜火教信仰,属于欧罗巴人种,纯血统的白种人,语言是古老的雅利安语言,印欧语系-色了库尔语!

平原塔吉克和塔吉克族斯坦的长相差不多,属于图兰人种,和维吾尔一样。属混血。语言是维吾尔语。

瓦汗塔吉克和阿富汗塔吉克一样,属于欧罗巴人种,但血统不纯。说瓦汗语。

塔吉克斯坦塔吉克族(平原塔吉克)与中国色勒库尔塔吉克族(高山塔吉克)还是有不少差别的。严格意义来说,只是同名而非同族。

一、中国塔吉克族有瓦罕塔吉克和色勒库尔塔吉克共同组成,主体是色勒库尔塔吉克族,瓦罕塔吉克系有阿富汗塔吉克、普什图移民而来,语言与普什图语近似,可互通,而高山塔吉克则说古老的东波斯语,与塔吉克斯坦塔吉克语不能互通,后者属于西波斯语范畴,而且有大量突厥语词汇。

二、宗教差异,高山塔吉克信仰什叶派十二伊斯玛依教派,其伊斯兰化程度不深,信仰中依然保留了大量拜火教信仰,比如节日、习俗具有显着的拜火教特征,在逊尼派看来属于异教徒节日习俗很多。而平原塔吉克属于逊尼派穆斯林,伊化程度很深,原教旨倾向很严重。

三、历史形成不同,高山塔吉克属于突厥入侵后,未波及到的东波斯人和不愿臣服突厥、蒙古鞑靼集团统治,在杀戮中的东波斯幸存者逃入帕米尔深山所形成。平原塔吉克系臣服于突厥的古波斯粟特人与突厥少量混血所形成。

四、种族差异,高山塔吉克属于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平原塔吉克属于印欧人种费尔干那短颅型与少量蒙古人种的突厥人混血所形成。高山塔吉克金发碧眼的原始印欧人特征很明显,与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希腊等民族种族接近。而平原塔吉克多黑发黑眼,与乌兹别克族等欧化混血程度较高的突厥民族类似,与阿塞拜疆族的种族非常接近。

(3)佛教文化解读:南传佛教特点有哪些

佛教是世界上的三大宗教之一,对于佛教中国人都一定不陌生的,在内陆信奉最多的宗教当属佛教了,佛教也有着北传南传之分,你知道南传佛教特点有哪些吗?

那么,本期佛教文化一起了解吧!

南传上座部佛教使用巴利文律、经、论三藏。“巴利”直译为“线”、“行”、“秩序”,意思是“本文”。南传佛教认为巴利语就是佛陀当年所说的古摩揭陀语,因此也有“佛经语”、“圣典语”的意思。阿育王时代的法敕铭文所使用的文字,大多采用这种古摩揭陀语。

南方上座部之特质在于严守戒律,保持原始佛教传统。在巴利文献方面,除了完备的经律论三藏,还有数量极为庞大的注释书、复注、纲要书、史书、文法书、诗书等。

在教义上,南传佛教传承了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弟子们的言教和行持过修行生活,因此称为“上座部佛教”,也就是所谓的小乘佛教。南传佛教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南亚国家,以及我国云南省的傣族、布朗族、崩龙族地区。由于南传佛教使用的经典语言属于巴利语体系,又称为“巴利语系佛教”。

南传佛教的思想特色,体现在部派、典籍、学说、实践等四个方面。首先,就部派传承而言,南传佛教主要继承了印度上座系统“分别说”一系的传统,之所以被称为“分别说”是因为该派僧人用分析的方法来解说佛法。

从南方七部毗昙中的《论事》一书可以了解到分别说系的一些主张,如过去未来法无体、并非一切都实有、四谛可以顿得现观、定无“中有”、阿罗汉不退、无真实之补特伽罗等。其次,就典籍而言,南传佛教的七部论书分别是《法集论》、《分别论》、《界论》、《人施设论》、《双论》、《发趣论》、《论事》。

除《论事》之外,余皆相传为佛说,这一体系大体是由“舍利弗毗昙”发展变化而来。再次,南传佛教的主要学说有:心性本净说,主张从离染心得解脱;佛道不共说,声闻等始于厌离,佛始于悲,故其发展不同;佛陀观,以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释迦牟尼佛为主,而非后来大众部理想化了的佛陀。

最后,就宗教实践而言,南传佛教有一套组织完备的修行方法与次第,主要依据优波底沙(意译大光,约早于觉音二百年)所着《解脱道论》和觉音所作《清净道论》等。上座部佛教的修行特色并不仅仅在于严持戒律,还表现为它传承着系统完整的止观禅修次第。

禅修者能够依据止观禅修,在戒清净的基础上修习禅定,培育定力之后再修习观慧,乃至断除烦恼,解脱生死,现证涅盘。为了确保佛陀教戒和教授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上座部僧人在维护传统和教法的纯洁性方面十分精严。

(4)解读:满族为什么被改汉姓

满族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建立者,将满族文化深深的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同时即使作为统治者,但是不可避免的要遭遇的是汉族人民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了几千年的历史,为了融入汉族文化,满族不可避免的作出妥协,改汉姓就是一个信号。

满族人改汉姓的原因:

受汉族影响:满族人的姓氏是其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的反映之一。在满族共同体形成时期,其姓氏是多音节的,用汉字写就是二个或二个以上汉字共同组成。满族入关后,其姓氏逐渐向单音节过渡,即与汉族单字姓氏相同,其姓氏实质上既有原多音节姓氏的内涵,又有与汉族姓氏相同的单音节的表现形式,形成了满汉兼融的姓氏文化特质。

迫于生计:1912年,清帝退位后,长期不学无术的八旗子弟没有其他生存技能,对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来说,做小商贩是唯一的出路。卖水果、卖鱼、上鞋底……根据调查,在辛亥革命之后,终日流落街头,到处打零工的满族人约占到20%。与经济上的窘迫相伴随的,是更加让人难以容忍的歧视。

为了生存,八旗子弟埋名隐姓,隐藏满族身份。妇女脱下旗袍,改穿汉服,家家户户收起悬挂着的从东北老家带来的祖宗袋,只在除夕夜,才敢偷偷拿出来拜祭先人。一时之间,满人改姓的风潮兴起。

避祸。当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时候,孙中山先生提出“驱除鞑虏”的口号,北京以及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满族旗人并没有因此逃回老家去,而是纷纷改成汉姓,使用汉文汉语,就地包装成汉族。

新时期的政策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实行民族大团结政策。通婚方面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打破了各民族贵族与平民的界限,各族通婚不受到限制,只依据传统习俗“同骨同姓不通婚”,遵守氏族外婚制,严禁氏族内联姻;

其次,彻底打破了在本民族内通婚的狭隘观念和民族偏见与歧视,发展了民族通婚。北方各民族与大批汉族实行杂居,原各少数民族贵族和平民普遍与汉族结亲。

标签:解读撒拉族信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