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湖北道教文化
(一)浅谈湖北道教文化
道教是植根于中华民族古传统文化土壤上的宗教,和儒教、佛教并称“三教”。“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位于湖北十堰境内的武当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这里承载了道教的发展历程,孕育了道教文化,是湖北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湖北武当山位于楚、秦、韩三国交界处,这里山高壑深,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武当山”名之由来即与历史上抵挡外敌有关。道教深深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武当道教供奉玄武为主神,重视内丹修炼,擅长雷法及符箓禳解,形成了系统的武当道教文化体系,故有“武当派”之称。
明代帝王把武当山视为“皇室家庙”,并把真武神作为“护国家神”来祭祀,加封武当山为“大岳太和山”,位尊五岳之上。如今,武当山以其宏伟的古建筑群、珍贵的道教文物、神奇的道教医药、独特的道教音乐及玄妙的武术、深奥的道教哲理成为世人心中的圣山。
武当道教史包括武当道教的历史渊源、玄武神崇敬的起源的演变,汉魏六朝时期的道教与武当山、唐宋时代的武当道教、元代武当道的发展、明代武当道教的鼎盛、清代至民国时期武当道教的兴衰、1949年以后的武当道教及武当山真武神信仰在全国各地的影响等。
武当道教理论包括老庄哲学与武当道教、道教神学、道教哲学、道教伦理学、道教科学及对武当道教经典及仪式的文化人类学分析等。
武当道教建筑文化包括现存最大的道教建筑群的来历及规模、古建筑群的宏观设计思想、宫观庵庙等建筑所反映的神仙思想的风水观念、现存宫观桥梁建筑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主要建筑单元的设计及施工技术的文化学分析、宫观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关系、宫观建筑与宗教活动开展、历代人士的评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的评价意见等。
武当道教像器文物:带有浓厚道教色彩的武当山神仙造像、供器、法器、摩岩、碑铭、壁画、楹联、匾额等凝聚着中国社会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大都具有优秀的技术水准和优美的艺术特色。
武当道教仪式文化:道教法事活动是历代传承的规范化的仪式,无论是庆成醮典、节日斋仪,还是早晚坛功课、放施食等法事活动,无不伴随着程式化的动作、讽诵古老的经文、演奏优美的道乐等,其中道教音乐的艺术风格和特色已被学术界关注并有了相当的成果。
武当武术文化:武当内家拳法深受道教思想影响,其理论基础包括道教哲学、内丹理论、心性修养、武德修养等;武当道士张三丰与太极拳的关系;内家拳的功法门派;气功流派等。
武当道教文学:道经中有关武当山的丹诗、青词、道士诗文作品的文化价值;历代有关武当山的诗词、歌、赋、游记、小说鉴赏分析等。
武当道教信仰民俗:宋代以来全国各地民众朝山进香习俗的发展、香会进香的组织、议程和禁忌、个体进香与许愿习俗的社会学研究、春节、三月三、九月九等与道教信仰密切相关的民俗节日等。
其它如仙山胜景、历代高道、道医仙药等,也皆有其文化内涵。
(二)宗教文化:江西道教文化
道教是根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是我国崇拜鬼神之说的的理论依据。主旨在于追求长生不老和得道成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而江西因其名山好水众多成为了公认的道教源流之地。是江西文化精神的特殊表现形式。
江西道教的源流之地,龙虎山是公认的道教祖庭。道教是中国人独创的精神产品,虽然由来已久,与信奉黄、老学说的道家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但正式成为一门宗教却是在东汉时期。江西道教文化特别悠久深厚,自第一代天师张道陵炼丹传道始,创建天师道,世袭相传长达六十多代,迄今绵延近两千年。
在中国历史上除孔子世家外,无与伦比。它既是我国创建最早的道教,又是影响最大的宗教组织。其教义盛传东南亚,远播欧美。现尚保存完好的“嗣汉天师府”是历代张天师起居之所,规模宏伟,建筑瑰丽,号称“南国第一家”。此外,南昌西山、樟树阁皂山、上饶三清山、萍乡武功山、南城麻姑山等都是着名的道教胜地。
龙虎山原名云锦山。东汉中叶,道教创始张陵(亦称第一代天师)在此炼丹,“丹成而龙虎现,山因得名”,龙虎山因而也成为中国道教发祥地。自张陵以后,道教天师在这里承袭了63代,历1900年,是我国一姓嗣教时间最长的道教,素有北孔南张之称。
自古以来,江西的名山大川、风景胜地,就是神仙方士和黄老道们活动的重要场所。传说黄帝的乐官伶伦曾隐居于南昌西山修道炼丹。西山,古称洪崖山,因伶伦或曰洪崖先生而得名。西山还被称过逍遥山、散原山、南昌山等。
据周景式《庐山记》记载,有一个“生而神灵”名叫匡俗(续)人,曾隐居在九江庐山的深谷老林中,求仙学道,被汉武帝封为“南极大明公”。还传说流传很广、影想很大的麻姑女寿仙就诞生在山姿奇秀、风景美丽的南城县麻姑山。早在汉昭帝时,就有仙人浮丘公及弟子王、郭二仙在丹霞山修道。
据道书说,汉末第四代天师张盛,从四川南下江西龙虎山,继承祖业,开创天师道龙虎宗。龙虎宗经魏晋南北朝、隋唐成长壮大起来,到宋时张天师已由一教之主,发展到提举三山符篆,即龙虎山、阁皂山和茅山,前两山都在江西;到元时进一步被封为“正一教主”和主领江南道教。明初,天师道达到鼎盛时期,发展到掌管天下道教事。
江西道教对道教思想理论有很大的发展,如天师道对道教“道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天师道早期对“道论”的神学化;二是天师道变革时期对“道论的”玄学化;三是天师道兴盛时期对“道论”的演化,即把外在于人的“道”变为直指人内心的“道”。
又如净明道的特点是融汇道、儒、释,倡导三教归一。认为道教的净明,儒教的忠恕,佛教的大乘,三教之旨,殊途同归。净明是对内心修炼的要求,忠恕是对行持的要求。江西道教对科学技术的贡献。在炼丹方面,着名的有张陵、葛玄、葛洪、张宇初等;在符、箓、斋、醮方面,有与科学暗合的地方,故有所谓的“灵验”。
在养生方面,内炼理论和内炼实践都很丰富。如天师道早期经典《太平经》和《老子想尔注》阐述了“守一”等炼养之道,主张以合炼精气神三者为一、宝精惜气啬神为养寿之要,这一思想后来一直被奉为道教养生学之要旨。张陵的“九鼎丹法”就是内炼的一种。而神霄派就是以内丹和符箓结合而成的道派,主张内炼成丹,外用成法。
江西道教在文学与艺术方面有很多价值很高的创作。如道教宫观宏伟华丽的建筑艺术;大量至今仍闪烁其光辉的诗、文、碑刻、记传等;特别是为了祈禳奏章而发明了“青词”或曰“绿章”的一种文体而流传于世;还有在道场从事斋醮活动中所运用的各种仪式,比如有音乐、有歌唱、有舞蹈等等,给人民群众以深刻的印象,成为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之一。
(三)简述泉州道教文化的历史
道教在泉州文化中流传也已经有了一千多年的历史。而且道教文化在对泉州社会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从小孩出生,结婚,生孩子,做寿,丧事等等都得跟道教打交道。而且泉州的地方戏曲,民间文学等等也深受道教的影响,一起来看看泉州道教文化的历史吧!
一、泉州早期的巫术传说
据乾隆《泉州府志·方外》记载,早在秦汉之际,泉州就有隐者和方士巫术的活动。如泉州城北清源山有大道岩,别称芭蕉古洞。相传秦时泉州有一个叫大道的人,修真于清源山芭蕉洞,后人据此传说,在芭蕉洞供奉大道,称其地为大道岩。又传秦时的高人道渊,结茅惠安万岁峰,自此白云常覆盖山顶,帮称白云岩。
据五代徐铉撰《稽神录》载,汉代泉州有一个善禁祝巫术的人叫陈寨,为人治病多愈。时有一个漳州人叫苏猛,其子病狂,人莫能治,乃往请陈寨。于是设坛厅中,劈苏氏子,取出心脏悬于东壁,然为家犬所食。
陈寨急于出门而去,顷刻,手提心脏入厅,塞入苏氏之腹,其腹遂合无恙。苏氏子醒,但连声高呼"递铺!递铺!"苏氏家人见状,莫知缘由。后来才知道是陈寨取驿吏之心而活苏氏之子。以上两个传说,一为尸解成仙,一为方士巫术,其内容荒诞不经,但它反映了古代泉州道教流传以前的方士巫术活动的情况。
二、西晋、南朝时泉州的道教
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年),在泉州府治南建置了该地最早的道教宫观,称白云庙(玄妙观的前身)。东晋末年,信奉五斗米道的卢循农民军败退入番禺,控制晋安郡,时间长达一年多,道教在泉州的影响扩大。据乾隆《泉州府志·方外》记载,南朝的梁代时,泉州的惠安灵鹫山上,据传有唐公、宝公、志公、化公和郎公等五个道士隐居,并在山石上刻符五道及凿刻"五公山"三个大字。
三、唐朝泉州的道教
唐朝的最高统治者崇奉道教,奉老子为其祖先,所以泉州的道教得到地方官员的倡导,发展很快。唐朝中后期,北方战乱较多,泉州地处东南海隅,受战乱影响较少,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较快,人口较多,为道教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80年代中,在泉州东门外东岳行宫附近,发出一座唐墓,其劵顶墓砖打印有"乾封二年(667年),刺史上柱国";另一面打印"武吕中平安大吉"。此类唐朝墓砖,抗战期间庄为玑教授在泉州安溪县城郊也有发一现。这是唐初泉州道教盛行的物证。
唐朝泉州兴建的著名道观,有原来的白云庙于神龙元年(705年)改为中兴观,开元年间改名为隆兴观。据《八闽通志》载,泉州开元观在极宫右,唐神龙初建,名龙兴。开元年间(713-741年),改为开元观。此外,还有城西南的金粟崇真观和行春门外的紫极宫。
唐朝,泉州出现一批著名道士和著名道教学者,对道教在泉州的传播起了推动作用。如道术精深的道士蔡如金修隐于清源山;道士郑文叔修炼于晋江紫帽山;著名道士蔡明濬修炼于晋江灵源山,他和虹岩道士罗山甫及泉州名士欧阳詹等三人有合炼道术之雅号。
惠安县著名道士吴崇岳,入泉州龙兴观为道士,专攻收精炼气道术,被朝廷赐号为"通元先生"还有南安县高田山道士杨樵,精于道家的岐黄之术。著名的道教学者有唐咸通年间(860-874年)流寓泉州的罗隐。
他流寓闽中,尝游晋江罗裳山和惠安螺山修真学道,其行踪被人们附上神奇的浪漫色彩,编成《画石马》等故事广为流传。唐建初(780年),避乱入闽的诗人秦系,他卜居泉州南安九日山右峰,弥年不出,精心致力于《老子》一书笺注。乡人为纪念他,号其山峰为"高士峰"。"高士峰"三个篆体大字,苍劲古朴,今犹存焉。
四、五代泉州的道教
五代时闽王政权推崇佛教和道教。晋江王留从效、节度使陈洪进,既推崇佛教又倡导道教。他们亲近道士,兴建道教宫观。五代末,留从效改建紫极宫于泉州城迎恩馆之西庑,陈洪近则兴建奉先观。五代闽王王延昶拜著名道士、道教学者谭峭为师,并赐号为“金门羽客正一先生”。
南唐主则赐号谭峭为"紫霄真人"。乾隆《泉州府志·方外》载,谭峭,字景升,泉州晋江人,国子司业洙的儿子。博学能文,嗜好黄老之术,云游终南山、华山、岱山、诸名胜。拜嵩山道士为师,学得辟谷服炁之术。后居江西庐山栖隐洞。晚年回归泉州本籍,修炼于北郊清源山紫泽洞。
谭峭为五代泉州著名道士,在全国道教史上亦占有重要的一席位置。他的道教著作《化书》流传至今。
五、宋代泉州道教的兴盛
宋代,泉州受北方战乱影响较少,经济、文化继续发展。元祐二年(1087年)设置市舶司,海外贸易地位与广州、明州同列。宋政权南渡,竭东南之财以支天下之全费,泉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急速上升,集儒、道、释文化之大成的理学也十分盛行。泉州的道教经历唐、五代时期的发展,至宋代进入儒、道、释合一的新时期。
宋代,泉州兴建或重修大批道教宫观,仅方志上记载的就有天庆观、广孝观、净真观、柏庭观、碧虚观、东岳行宫、城隍庙、法石真武行宫,清源山纯阳洞、北斗殿和真君殿。还有惠安的崇真观,安溪的通元观和南安的徐道庵等。
宋代泉州出现不少著名的道士。他们或善书法,或精于岐黄,或有种种灵异而名闻于世。如精于琴法的天庆观道士苏绍成,朱熹前往拜访,赠“廉静”二字,且为其琴作铭。以清修道学著称的天庆观道士陈以文,庆元年间(1195-1200年)赐号守素冲虚大师。“头戴通草花,行歌于市”的清源山纯阳洞的裴道人,清源山天柱峰的道士林道和法石院的碧桃道人,都是当时著名的道士。
宋代,泉州道教学都博览广采道家经书,著书立说,对后世影响较大。如名宦吕惠卿(1032-1111年),泉州人,进士出身,累官参知政事,原为王安石新政的支持者,元丰元年(1078),向神宗皇帝上表章,并递上所撰《道德真经传》4卷,希冀作为治国之道。
曾慥,泉州晋江县人。绍兴十一年(1141年),擢太府正卿,总领湖、广、江西财赋。绍兴十七年(1147年),任虔州知州。他编纂巨著《道枢》,主张“学道以清净为宗,内观为本”。
宋代居住泉州的士大夫都很重视对道教诸神的崇奉,他们都借对道教神仙的祀奉来宣传儒家思想,或为发展海外贸易服务。如嘉祐二年(1057年),侍郎赵涯创建烈庙(即以后的府城隍庙),以城隍庙与地方官阴阳互为表里,治里泉州。
嘉定、绍定间两度知泉州的真德秀,多次写《真武殿祝文》,到法石真武行宫祀道教玄天上帝,以祈消弥水患,保证农时。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尚书张汝锡修建东岳行宫,以祀道教四方神之一的东方青帝。
知州倪思很敬重天庆观道士陈以文。理学家朱熹敬重道士苏绍成。真武庙又成为宋代泉州“郡守望祭海神之所”,商人外出经商,企求神灵保佑,香火旺盛,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宋代泉州海外贸易的发展。
六、元代泉州道教的继续发展
元代,元太祖和元武宗均尊崇道教,经常赐封著名道士,所以元代泉州的道教也很兴盛。《元典章》载,道士可免除差役,为元泉州道教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元典章·礼部》载,中央设宣政院、功德使司两个衙门,专门管理“和尚先生”(包括僧人和道士)等各门宗教僧人,且在地方各路、府、州、县设置下属机构,称僧录司、僧正、都纲等,具体管理地方各门宗教。
皇庆二年(1313年),元廷又同意各处路、府、州、县的寺观,推举“有德行,知佛法”的长老,由“众和尚(包括道士)保举”,经有司批准而季任为“僧官”,以处理寺庙宫观内外事务。至元十八年(1218年),著名阿拉伯人后裔蒲寿庚,时膺任福建行省左丞,与受道学影响极深的兄长蒲寿,两人“协力捐财”,重建清源纯阳洞道、佛寺观。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蒲寿之孙蒲一卿与万户孙信斋,再次协力修缮清源山纯阳洞道、佛寺观,至今名留摩崖之上。元贞元年(1295年),改泉州天庆观为玄妙观。
(四)道教文化:道教三清指的是什么?
道教是中国重要的名族信仰之一,而道教的创始者也一直成为道教最尊崇的尊神。他们一直被称为道教三清,三清是哲学中“三一”的象征。三清是开天辟地、历劫渡神的大神。那么,道教的三清分别是指哪位大神呢?下面的道教文化为你解答,一起来看看吧。
“道家三清”是指太清太上老君、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道君。三清为道家哲学“三一”学说的象征。《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三清”之称始于六朝,《太上苍元上录经》云:三清者,玉清、上清、太清也。”作为道教尊神,是伴随着道教三洞经书说逐步形成的。“三清”之《道教义枢》卷二云:“但知洞真法天宝君住玉清境,洞玄法灵宝君住上清境,洞神法神宝君住太清境。”开始仅指“三清境”(即玉清、上清、太清)。到唐朝后期,按唐武宗时(841-846)的道教神灵排列,“三宝尊神”才转变为“三清尊神”。“三清尊神”在道教神仙体系中位为最尊,那么他们的原型到底又是谁呢?且待乐奀给你细细道来。
太上老君的原型就是老子
太上老君又称道德天尊,西游记里也称为太上道祖。按照道教的说法,原为春秋时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着有《道德经》五千余言。但老子本身并不是宗教家,也没有创立宗教,只是因为他的《道德经》正合道教宗旨、老子出生年代早且有许多神奇的传说(如着名的“紫气东来”故事)。东汉明帝、章帝之际(公元58-88年),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圣母碑》云:“老子者,道也。”将老子神化为先天地之神物,并与“道”相等同。东汉顺帝时(公元126-144年),张陵在巴蜀鹤鸣山创立五斗米道,即奉老子为教主。据传张陵在传教布道时作的《老子想尔注》称:“一者道也。……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间,但往来人身中耳。”
“……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首次在道书中出现了太上老君的名号。至魏晋南北朝,太上老君之名益显。至唐,太上老君之威灵更盛。他不仅被奉为李唐王朝的始祖,帮助唐高祖李渊平定天下。据称当武则天篡夺李唐王朝后,又显灵降世,谓“武后不可革命”,“不得辄立异姓。……武后亦终惧此言,不敢立武三思”。因此,天宝年间,唐玄宗最后为他上“大圣祖高上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尊号。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八月加号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