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里氏等级分为几级 地震里氏等级分有多少级
导语:地震一旦发生,大家要做的是首先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判断震动状况,千万不可在慌乱中跳楼,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最近有些朋友来咨询小编:地震里氏等级分为几级?地震里氏等级分有多少级?这个问题困扰了很多人,马上来了解下吧。
地震里氏等级分为几级
地震里氏等级
地震里氏等级分为9级。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 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0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900多倍。比如说,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 投 掷在日 本 广 岛 的 原 子 弹所具有的能量。一个7级地 震相当于32个6级地震,或相当 于1000个5级地震。
地震级别是地震时,释放能量多少的一种度量值。
里氏震级规模是地震波最大振幅以10为底数,选择距离震中100千米的距离为标准。里氏震级规模每增一级,能量释放约增加了32倍。
里氏震级释放的能量按照几何倍数增加,具体的能量释放有一个明确的计算公式。这种复杂的计算公式对一般人来讲并不实用,那么我们用TNT 来比较形象的表述一下。
零级地震释放能量大概是6.3×10^4焦耳,约是0.015千克TNT当量;
一级地震释放能量大概是是0.477千克TNT当量。
二级地震释放能量大概是15千克TNT当量。
三级地震释放能量大概是477千克TNT当量。
四级地震释放能量大概是15吨TNT当量。
五级地震释放能量大概是477吨TNT当量。
六级地震释放能量大概是1.5万吨TNT当量。
七级地震释放能量大概是47.7万吨TNT当量。
八级地震释放能量大概是1500万吨TNT当量。
九级地震释放能量大概是4.77亿吨TNT当量。
另外,由于里氏震级达到7.0后会产生饱和效应,也就是说,当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增大的时候,震级却不再增大。人们使用震距来表示,所以,通常所说的里氏震级就是面波震级。但由于习惯,国内外媒体报道时仍说里氏多少级。
地震
震级介绍
震级(earthquake magnitude)根据地震波记录测定的一个没有量纲的数值,用来在一定范围内表示各个地震的相对大小(强度)。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一场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它代表地震本身的强弱,由震源测得,只同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有关;其他描述地震相关的量如烈度则是另外的标准测量量。
震级作为一个观测项目,是美国地震学家C.F.里克特于1935年首先提出的。最初的原始震级标度只适用于近震和地方震。1945年B.谷登堡把震级的应用推广到远震和深源地震,奠定了震级体系的基础,利用宽频带地震仪记录远震传来的面波,根据面波的振幅和周期来计算震级。中国的面波震级计算公式为:
式中A为两水平分向地动位移的矢量合成振幅,以微米为单位;T为相应的周期,以秒为单位;σ(Δ°)为面波震级起算函数,只与震中距Δ°(测点与震中间的大圆弧度数)有关;Cs为台站校正值。
面波震级标度Ms比较适用于从远处(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测定浅源大地震的震级,而且各国地震机构的面波震级测定结果也比较一致,因此世界各国在公布1931年新疆8级地震和交换有关震级的信息资料时 ,一般都使用面波震级。即通常所说的里氏震级。另外,为解决巨大地震的面波震级饱和问题,有人提出用震源物理中的地震矩概念推导出一种新的震级标度--矩震级MW。智利大地震的面波震级 Ms=8.5,但矩震级MW=9.5,成为人类已知的最大地震。矩震级已在地震观测中开始试用,但其方法还在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它可作为面波震级的有益补充,但不能完全取代面波震级。
里氏震级(Richter magnitude scale)是由两位来自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地震学家里克特(Charles Francis Richter)和古登堡(Beno Gutenberg)于1935年提出的一种震级标度,是目前国际通用的地震震级标准。它是根据离震中一定距离所观测到的地震波幅度和周期,并且考虑从震源到观测点的地震波衰减,经过一定公式,计算出来的震源处地震的大小。
地震等级
一、根据震源深度进行分类:
1、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地震,大多数破坏性地震是浅源地震。
2、中源地震:震源深度为60-300公里。
3、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公里以上的地震,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纪录到的最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786公里。
二、按震级大小分类
1、弱震: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
2、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的地震。
3、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的地震。
4、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叫巨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