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蒙古族的礼仪文化
一:浅谈:蒙古族的礼仪文化
蒙古族的人热情好客,这一习俗从古代一直就流传到现在。到了蒙古,主人一般都会很热情的向你敬奶茶,我们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还有主人请吃奶制品,你不可以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蒙古族文化中的礼仪文化吧。
献哈达
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献哈达时,蒙古国民族服饰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或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微向前躬身,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颈上。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前,向献哈达者表示谢意。
唱歌
蒙古民族的劝酒往往通过情真意切的歌唱表达出来,唱歌与劝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如此数遍,酒意酣畅。歌唱有礼仪性的,也有即兴尽兴的,有一人或数人的,也有合唱的,其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达旦。
敬神
蒙古民族的礼宴上有敬神的习俗。据《蒙古风俗鉴》描述,厨师把羊割成九个相等的肉块,“第一块祭天,第二块祭地、第三块供佛、第四块祭鬼,第五块给人,第六块祭山,第七块祭坟墓,第八块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块献给皇帝”。
祭天则把肉抛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则抛入炉火之中;祭佛置于佛龛前;祭鬼置于包外;祭山则挂之于供奉的神树枝上,祭坟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于包外,祭水神扔于河泊,最后祭成吉思汗,置于神龛前。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萨满教,其崇拜多种神祗,尔后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间信仰,把众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轨迹。
敬酒
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让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以诚相待。
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
二:寿山石文化浅谈:寿山石和田黄石的区别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句话应用于大多数需要靠真本事真技术做出的行列。
田黄石被认为是寿山石中的极品,那么寿山石和田黄石有什么相关,并且又有什么区别呢?
寿山石品种繁多,色彩斑斓不同的石种从外形、色泽至肌理,都有其独特之处。虽然上好佳品和粗劣下品之间有天壤之别,人们凭肉眼也能断其优劣,但是,假如把100多个寿山石品种全部集中陈列在一起,就是行家里手恐怕也得眼花缭乱,三思而慎言。
田黄石是寿山石的其中一种品种,寿山石品种有一百多种,寿山石可分三大系,五大类,三大系有高山系、月洋系、旗山系。五大系有田石、旗山系、月洋石、水坑石、山坑石。田黄石是寿山石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石种,被人们称为“石帝”。其中寿山石中还有许多名石如荔枝,善伯,芙蓉,都成,旗降,汶洋,水洞等。
寿山石是以迪开石、叶蜡石、伊利石等矿物为主、并达到图章石雕琢工艺要求的岩石。因主要产于福建寿山而得名,中国传统“四大印章石”之一。经过1500年的采掘,寿山石涌现的品种达百数十种之多。寿山石已成为海峡两岸经贸往来、文化交流重要的桥梁之一。
寿山石有100多个品种,贵过黄金数倍的田黄石就是其中的一种。寿山石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开采一块就少一块。所以创作者总是“惜石如金”,创作中强调“因材施艺”。创作者通过巧妙构思创作出一件完美的作品,欣赏者也需要一定的艺术修养去欣赏、审视。
田黄石属于寿山石中的极品,具备“细”洁“润”腻“温”凝“等六德,质地致密细腻,温润光洁。黄色荔枝,质地内有细小纹理与部分田黄相似,色泽与田黄最为接近。但仍然缺少田黄特殊环境下形成的复杂纹理细节与受到环境影响下所生成的特殊色感。
寿山田黄石和巴林福黄石、河南黄冻石的区别:寿山田黄石有石皮,有细细的萝卜纹,温润,肌理洁净,玲珑清澈,微透明,六德具在(温、润、腻、凝、细、洁);巴林福黄石无石皮,没有萝卜纹,温润不足,肌理洁净,微透明,灵度(坚亮感觉)高。
也是收藏的热点,好的福黄石市场也不多见。河南黄冻石是近些年出现在市场上的,常被石商当成田黄石或寿山鹿目石出售,没有石皮,没有萝卜纹,大部分不温润,透明度高于田黄石,肌理常常有裂纹存在。
【结束语】寿山石和田黄石的差别并不小,但是田黄石就是寿山石种类中的一种,由于田黄石更细腻品质更好,价格比寿山石更是成倍上涨。
三:浅谈:大乘佛教和上座部佛教的区别
“看的淡一点,伤的就会少一点,时间过了,爱情淡了,也就散了。时间,让深的东西越来越深,让浅的东西越来越浅。”那么,接下来随小编来看看本期大乘佛教带来的大乘佛教和上座部佛教的区别。
大乘,梵文Mahayana,中文音译为“摩诃衍那”。上座,梵文Sthavira,中文音译为“悉提那”。大乘佛教和上座部佛教都自称是最正统的佛教。他们都以释迦牟尼为佛祖,都剃度落发等等。他们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上座部佛教是一神论,(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相似,)以释迦牟尼为唯一的神;大乘佛教是多神论,他们除了崇拜释迦牟尼外,还崇拜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王菩萨等等。大乘佛教多神论的理由是,人人都有佛性,都能成佛。只要你经念得好,都能成佛。比如地藏王菩萨,是真有其人的,他是朝鲜新罗人,唐朝时来中国九华山修行,他的名字叫金乔觉。圆寂(死)后肉身不腐,众僧以为神,曰“地藏”。大乘佛教信奉的神还有很多。
2、上座部佛教认为要想到达彼岸,修成佛果,主要依靠“自度”,用白话说,就是要像释迦牟尼一样,通过自身的修炼和学习,明白自然是不可抗拒的,人要顺其自然,得成佛果。一个人要想修成正果,必须“自度”,“自度”是唯一的途径;而大乘佛教则主张佛教信徒,不仅要“自度”还要度他人。所谓“度”就是过河,上座部认为,你想过河,你就自己游过去;大乘佛教认为,佛教信徒不仅要自己过河,还要帮助他人过河。
3、上座部佛教认为,不可能人人都能成佛,社会也需要俗人;而大乘佛教则认为,人人皆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只要愿意,人人都可以出家,那是最理想的社会。
4、在哲学义理上,上座部佛教认为,“我空法在”,承认客观空间物体的存在,否定自我的实在性;大乘佛教认为,“我法皆空”,宇宙中,不仅自我不存在,一切都是不存在的,你天天面对电脑,感觉电脑的存在,是你心灵感觉到电脑的存在,电脑才存在。没有你心灵的感觉,电脑就不存在了。而上座部佛教认为这也太牵强附会了,你面前明明有一台电脑,不管你感觉没感觉到,电脑都是存在的。
5、上座部佛教认为,一个人要想修成佛果,不仅要学习,作功课,还应该身体力行,亲身体验菩萨行;而大乘佛教认为,信徒要想修成佛果,主要是道德修养,遵守寺规,主要是念经。
6、上座部佛教的经典主要是《阿含经》,这部释迦牟尼亲自传授的经,而大乘佛教的经典很多,有《般若经》、《维摩经》、《大般涅盘经》、《法华经》等很多。这些经都非释迦牟尼口授,而由后人所撰。
7、上座部佛教信徒吃干净的肉,也喝牛奶,羊奶,释迦牟尼就是在身体虚脱后,喝了一女孩供奉的羊奶,恢复体力后才悟道成佛的;而大乘佛教信徒只能吃素,与动物占边的东西都不能吃,奶、蛋都禁食。
8、上座部佛教信徒主要是年幼时当和尚,年长后即可还俗,特别是现在;大乘佛教出家当和尚是一种人生命运的选择。一旦出家当和尚,那将是终生青灯黄卷,暮鼓晨钟。(当然,佛教居士除外)
9、上座部佛教流行于东南亚国家;而大乘佛教流行于中国,日本,朝鲜。
四:藏族文化浅谈:藏族住的房子叫什么
由于藏族地区自然环境和文化的特殊性,使得藏族人们所居住的房屋也是别具特色。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那颜色各异的帐篷,经常有人把它和蒙古族的敖包混为一谈,其实两者还是有区别的。那么藏族住的房子叫什么呢?且随本期的藏族文化一起去看看吧。
藏民居种类主要有碉房、帐房两大类。
碉房
碉房是中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内蒙部分地区常见的藏族人民居住建筑形式。这是一种用乱石垒砌或土筑而成的房屋,高有三至四层。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碉房的名称至少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藏族民居的墙体下厚上薄,外形下大上小,建筑平面都较为简洁,一般多方形平面,也有曲尺形的平面。因青藏高原山势起伏,建筑占地过大将会增加施工上的困难,故一般建筑平面上地面积较小,而向空间发展。西藏那曲民居外形是方形略带曲尺形,中间设一小天井。内部精细隽永,外部风格雄健,高原的日光格外强烈,民居处于一片银色中,显得格外晶莹耀眼。
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 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
藏族民居在处理住宅的外形上是很成功的。因为简单的方形或曲尺形平面,很难避免立面的单调,而木质的出挑却以轻巧与灵活和大面积厚宽沉重的石墙形成对比,既给人以沉重的感觉又使外形变化趋向于丰富。这种做法不仅着眼于功能问题而且兼顾了艺术效果,自成格调。
帐房
那曲、阿里等牧区群众主要居住形式。帐房的平面一般为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2米左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四周用牛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帐房正脊留有宽15厘米左右、长1.5米的缝隙,供采光和通风。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或土坯垒成高40~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牛粪。帐房内陈设简单,中间置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铺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这种帐房制作简单,拆装灵活,运输方便,是牧区群众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所采用的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
西藏社会的进步,使藏民居建筑得到发展。经过长期的演变,民居建筑在适应高原的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和结合民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的同时,形成了各地经济适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建筑形式。拉萨民居一般为内院回廊形式,二层或三层,院内有水井,厕所设于院落的一角。城镇周围多为手工业者、工匠、农民自建的独院平房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