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 绘画 >如何画孔雀简笔画

如何画孔雀简笔画

更新时间: 2023-10-21 14:39:52

(一)如何画孔雀简笔画

画出孔雀修长的脖颈。

画出孔雀的嘴巴、眼睛和冠羽。

画出孔雀的尾部。

画出孔雀的两条腿。

画出孔雀尾巴上的毛。

画出孔雀的屏羽。

最后再画出屏羽的花纹,一只漂亮的孔雀就画好啦!

(二)惟妙惟肖的藏族舞蹈的文化

藏族文化里面的舞蹈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后期通过民族融合,更是与汉族舞蹈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逐渐形成现在极具风格特色的藏族舞蹈。跟其他大多数民族一样,藏族舞蹈通常也来自于生活。下面就来探索藏族舞蹈的历史文化发展。

藏族的民间舞蹈以歌舞形式居多。由于日常生活中人们都穿着长袖的“楚巴”(藏式长袍),舞蹈中更增添了“一顺边”的美;而虔诚的宗教心理,则给舞蹈渲染上许多宗教的色彩。除前述寺庙舞蹈“羌姆”外,典型的舞蹈还有:“谐”、“果日谐”、“卓”以及“热巴”等。

“谐”(歌舞之意):也叫“叶”,俗称“弦子”,以四川甘孜的“巴塘弦子”最为典型,属于农区的舞蹈形式。其舞姿和敦煌莫高窟壁画《张议潮出巡图》的仪仗中,数名汉族女子拂动长袖翩翩起舞的形象近似,可见汉藏文化交流历史之久远。“果日谐”(意为“围圈歌舞”):流传于西藏的日喀则、山南等地。

参加者围成大的圆圈,随着领舞者边歌边舞,沿顺时针方向前进。“卓”(意为“舞蹈”):俗称“锅庄”,是流传于牧区、半农半牧区的歌舞形式。其舞蹈名称、曲调与动作风格因地区而异。表演者通过舞蹈体现出他们的宗教心理。“热巴”:“热巴”一词,意为“流浪艺人”、也是人们对其表演形式的称谓。

“颤”、“开”、“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这五大元素的形成,是同藏族人民的历史条件、社会制度、风俗信仰、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等有着密切联系的,是长期在人民群众中凝成的审美标准。

藏族舞蹈中除上述共有的主要特点外,在舞蹈的动律上还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四步回转”的共同规律。在这种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种种不同的变化,再加上手势的运作、腰身的韵律、音乐的区别而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

西藏山南地区的舞蹈,以充满浓重劳动气息、节奏鲜明、步法稳重为特点。《堆谐》最早流传于雅鲁藏布江流域,地势高耸的日喀则以西至阿里整个地区的圆圈舞,后来逐渐盛行于拉萨。这是最早出现的由六弦琴乐器伴奏的舞蹈。《卓谐》起源于古代祭祀,上千年来,祭祀活动的延续,使多种“鼓舞”世代相传。

到古代藏族祭祀活动和游牧生活的痕迹。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被称为“司马卓”的日喀则地区司马旺堆乡的《大鼓舞》中所使用的鼓,与其他地区的鼓差别显着,鼓形之大是其他地区鼓的两倍,而且附有木制长柄,斜插于身后。

除以上介绍的民间舞蹈外,历史悠久的“藏戏”中的舞蹈也值得一提。藏戏曲调高亢,舞蹈性强,在白面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蓝面藏戏”,不但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而且继承和保留了在古格王朝时已有的《布马》等民间舞蹈形式。使民间的广场舞蹈进入了程式化的藏族戏剧,同时还引用了藏民喜爱的民间音乐,使藏戏流传于藏族民间长盛不衰。

为符合藏族“多神崇拜”的信仰特点,人们在祭祀礼仪中,创编了使用各种神只面具,并含有大量藏族土风舞成分的程式舞蹈。这种祭祀舞蹈被后来盛行的藏传佛教黄教教派所采用,称其为《羌姆》。《羌姆》舞蹈多由《拟兽舞》、《法器舞》混杂而成。在表演时,很少歌唱,气氛庄严、肃穆。

每逢重大宗教节日,喇嘛寺都要举行“跳神”活动。在唢呐、蟒筒、长号、鼓钹齐鸣之中,表演者头戴面具、手持法器或兵器,装扮成众神列队绕场一周,揭开序幕。每段舞蹈都有一定的宗教内容。有时还表演“舍身饲虎”之类的佛经故事和表现乐善好施、长命富贵的《寿星舞》、《仙鹤舞》等。

(三)惟妙惟肖的山东枣梆文化

在山东文化戏曲剧种中枣梆文化占有一席之地,枣梆文化最早是从山西上党梆子传入山东,被山东人民用当地语言演唱后,得出了枣梆这个名称。枣梆文化主要流行于山东境内。对于枣梆文化你了解多少呢?下面为你带来更加精彩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山西人到山东经商,由来已久。据菏泽县山西会馆的碑碣记载,早在清代乾隆年间以前,就有山西商人在这一带经营典当、盐、烟、染坊等行业,掌握了一部分经济实力。他们将家乡流行的戏曲,带到了鲁西南。起初,只有清唱,没有化装演出。到了光绪初年(1875年左右),山西连年遇灾,戏曲职业班社外出流动,有个“十万班”,曾在鲁西南巡回演出达一年之久。

接着,山西艺人潘朝绪来到郓城、梁山一代,收徒收艺,组成了第一个职业班社—义盛班。他所传授的这种梆子声腔,便是出于山西上党梆子,或称“上党宫调”及“泽州调”等名称。1963年,山东县荷泽地区枣梆剧团曾去山西省上党地区巡回演出,与上党梆子剧团的演员们,互叙根由来历,彼此观摩演出,交流经验。枣梆表演上粗犷豪迈。如徐龙铡子前的甩袖、抖髯、搓手、顿足,和人物当时错综复杂的思路感情,结合得非常紧密。《打子》、《杀路》等剧中的跌坐、甩发,颇有特色;《桃山洞》等剧中的亮相,架式美观,舞台调度相当别致。

枣梆的唱腔,既能表现激昂雄壮,又能表现活泼欢快的情感。旦角花腔,细腻缠绵,委婉动听,别具一格。常用的梆子板有:《大花腔》、《二板大花腔》、《慢板》、《落二板》、《二八铜》、《流水板》、《垛板》、《栽板》、《二犯》、《倒反拨》、《紧反拨》、《一串铃》、《靠山吼》、《三步歌》、《娃娃调》、《尖板》等。各个行当的演员,演唱时都用大本腔(本嗓)与二本腔(假声)相结合的唱法。红脸、黑脸的唱腔尾音,用假声“立嗓”,翻高八度,发“讴”或“啊”音;小生、小旦的立嗓尾音,发“咦啊”声,听来颇有物色。

枣梆最初用的丝弦乐器为:头把、二把、三把。头把又名“锯琴”,杆似板胡而稍短,椿木制筒,前后粗细不同,用梧桐板覆蒙,羊肠制弦,发音高亢尖亮,与山东梆子的“二弦”、莱芜梆子的“提琴”、章丘梆子的“胡琴相似。二把的式样与头把基本相同,但筒子前后一般粗细。陆续增添了板胡、二胡、三弦、琵琶、低胡、笛、笙等伴奏乐器。打击乐器与山东流行的其他梆子大致相同,只是“锣经”中的《小锣浪头》(出场时用的),略有差异。丝弦乐器演奏时,有时配加霸王鞭伴奏,在其他剧种中较为罕见。

由于枣梆脱胎于上党梆子,剧词的韵脚,仍旧保持着浓厚的山西方言特色。在一段唱词中,“天仙”与“苍桑》辙可以混用,例如《狄青借衣》中狄姐所唱:“门前车马闹嚷嚷,众乡亲来庆贺我的才郎。头上青丝绾水纂,鬓边斜插白玉簪。南京官粉净了面,苏州胭脂点辱尖。……迈步且把二堂上,八幅罗裙响叮当。”按照山东地方戏曲的一般规律,韵脚中的“嚷”、“郎”、“当”属“苍桑”,辙“簪”、“尖”属“天仙辙”,混用则称“跷辙”,唱不顺口,听来别扭,但是枣梆演员习惯了,唱来十分自然。

枣梆表演上粗犷豪迈。如徐龙铡子前的甩袖、抖髯、搓手、顿足,和人物当时错综复杂的思路感情,结合得非常紧密。《打子》、《杀路》等剧中的跌坐、甩发,颇有特色;《桃山洞》等剧中的亮相,架式美观,舞台调度相当别致。

(四)惟妙惟肖的壮族捞虾舞文化

勤劳智慧的壮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仍旧不忘寻找乐趣。惟妙惟肖的壮族捞虾舞就是壮族人民在捕鱼捞虾的时候,创造出来的。捞虾舞不仅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壮族人民生活的寄托。那么,让小编带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惟妙惟肖的壮族捞虾舞文化吧。

捞虾舞流行于广西德保县一带,它一般表现的是壮族女青年在明媚的春光下到小河去捞虾时遇上几个男青年在河边钓鱼的情景。男用山歌来向女子打招呼,女子亦用山歌来回答,在男女一问一答的嘹亮的歌声中,男女双方翩翩起舞,队形变化三次,对唱三次,场面悠然热烈。唱的歌,其词多是谈情说爱,喜获鱼虾丰收。此舞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传说

传说有个名叫珍姐的壮家姑娘,时常与姐妹们到浅水滩、小河旁去捕鱼捞虾,河边也常有小伙子们结伴钓鱼。他们常对唱山歌,互致问候,表达友谊和爱情。于是捞虾舞便流传了下来。

内容与表演方式

舞蹈内容是通过描述捞虾钓鱼的过程,表现古代青年男女的恋爱生活。表演时,首先两个青年男子一手拿钓鱼竿、鱼篓到河边钓鱼,然后出来四个青年女子,手拿捞网,腰绑鱼篓去捞虾。它的舞蹈动作有钓鱼、捞虾、追虾、围虾、泼水逗趣、摆动撒网等,同时配上僚亮歌声,给人强烈的生活实感。

壮族舞蹈主要源于对狩猎的模仿,捞虾舞流行于广西德保县一带,它形象地描绘了壮族女青年在明媚的春光下,到小河去捞虾,遇上几个男青年在河边钓鱼的情景。

表演的动作是两个男青年手拿钓鱼竿,背着鱼篓,在河边钓鱼。不多时,来了四个女青年,她们手拿捞绞,腰系鱼篮,下河捞鱼虾。男的向女的打招呼,唱山歌,女的亦唱山歌回答。在男女一问一答的嘹亮的歌声中,男女双方翩翩起舞,其词多是谈情说爱,喜获鱼虾丰收。

特点

在捞虾舞中,男的钓鱼,女的捞虾,边舞边唱,歌词寄寓含蓄,情深意长,耐人寻味。捞虾舞具有生活气息浓厚、舞态优美动人、以声带情的特点。

您可能还会喜欢:

佤族竹竿舞的初衷及舞蹈形式

佤族的传统民居建筑:四壁落地房

令人讶异的佤族妇女大耳环

佤族有趣又独特的“谈恋爱”方式

(五)惟妙惟肖的蒙古族剪纸文化

我国许多民族都有着剪纸这项民间艺术,而蒙古族的剪纸艺术却应用广泛,其历史却可以追寻到北魏时期,在这样代代相传的千古遗风中,使得剪纸艺术更加的贴近生活。

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蒙古族文化吧!

剪纸是蒙古族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学研究,其渊源可追溯到北魏时期,而学术界观点是远古时代。他们认为那时人类就已经发现和运用了以影像作为形象表记的艺术手法,并相继创造了在各种材料上镂刻、透空的艺术语言。这种完善的远古艺术手法在原始社会的岩画、彩陶、红山文化的玉雕、匈奴与东胡铜器等都有所体现。今天的民间剪纸与之在造型方式和外部特征上极其明显的一致。这充分说明它们之间的传承和延续关系。民间艺人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将千古遗风代代相传,使剪纸艺术成为一种贴近生活、植根于大众的民间艺术。

蒙古族传统的游牧生活无论从信仰文化、服饰文化、节日文化到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民间剪纸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文化空间象征和族群生命记忆的功能。

蒙古族剪皮艺术最常被用来装饰马鞍及鞍垫,多用皮剪成鸟、盘肠、回纹、交叉图案等纹样贴绣缝缀于马鞍上,既醒目大方又富有装饰感。剪皮贴花还多用于民间流行的盛乳革囊等生活用品上,或摔跤服等服饰上。

在丰富多彩的蒙古族民间刺绣中,有靴花、枕花、鞋花、肚兜花、荷包花等不同类型的剪纸图案,还有毡绣和服饰贴花都是先剪后绣、剪绣结合的。蒙古族剪纸风格单纯质朴富有草原的乡土情趣,多以盘肠、卷草、花鸟、卷云,石榴、西瓜、葫芦等作为刺绣图案,有些花边和角隅纹样采用规则对称或重复的二方连续图案。

在草原牧区的剪皮与剪纸中,多采用造型奇异的形象,具有粗壮、热烈、奔放、丰满和简洁的特色,多数作品以半侧身的形象出现,以程式化的方式表现物象的各种结构,充满生命的活力。如在剪纸中点可以表示头饰中的珍珠、动物的腿、树的叶、锯齿纹可以代表鸟兽的毛以及衣服的皱褶等。剪纸布局也采用了透明透视的方法即大小套叠,如大动物身上刻小动物,大动物一般都被视为是小生命的母体,小动物可以是腹中的胎儿,具有强烈的的装饰效果,这种装饰风格在北方原始岩画中也可以看到。

您可能还喜欢:

白族古老的文化标志:白族刺绣

盘点藏族的节日文化大全

神奇的瑶族医学文化

白族信仰,你所不知的白族宗教信仰

标签:如何孔雀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