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有记录的高温事件有那些 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高温排行
导语:今年的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特点是开始时间早、结束时间晚,所以大家会热得比较难受。最近小编有些朋友想来学习一下,我国历史上有记录的高温事件有那些?一起来看看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高温排行。
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高温排行
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高温是44.4度,乾隆八年七月,北京城的平均气温达到40度,单日气温峰值出现在7月25日,最高气温达到44.4度。
为了有直观的感受,对比当前的高温规定,目前我国规定“温度超过40度不能从事露天作业”,当温度超过40度后,每升高1度,对人造成的负担都是巨大的。
乾隆八年“热灾”造成什么样的灾难
据统计,关于乾隆八年极端高温现象的记载有超过五十处,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其中包括北京、天津、山东、湖北、河南等多个地方。
在《高邑县志》中记载“日中铅锡销化,人多渴死”,也就是说,在中午的时候,由于高温,铅锡都已经失去原有的硬度,出现软化现象,因缺水而渴死的人非常多。
在《浮山县志》中记载“浮人在中贸易者,亦有热毙者”,也就是说,当时浮山县人当日中午还在做贸易,有人因为气温太高而热死的。
除了以上两地县志之外,还有多处县志都有极端高温情况的记载。在宋君荣的信中看到触目惊心的数字,从7月14日到25日的十余天时间里,北京城中就热死了1.1万人。
乾隆皇帝应对“热灾”的措施
古代如果民间出现灾难,百姓经常会归咎于上天降下的示警信息,因此在大灾大难面前,皇帝历来都会发布“罪己诏”,这次的热灾也不例外,乾隆皇帝向大清臣民颁发“罪己诏”。
这份诏书被详细记载在《清高宗实录》中,大意是乾隆皇帝向上天检讨自己的施政过失,同时请求上天和大清百姓的理解原谅。罪己诏的最大作用是抚慰民心,因为天灾很容易导致民间慌乱。
乾隆皇帝也不能只在口头上认错,在实际行动上也积极帮助百姓应对热灾。在连续的高温天气之后,受热灾地区很快就出现旱灾,导致百姓颗粒无收。
根据《清史稿》记载“拨通仓米四十万石赈直隶旱灾”,也就是说乾隆皇帝调拨粮食分发到灾民手中进行赈灾,虽然乾隆皇帝的爱民之心很浓,但赈灾粮经过层层克扣,到百姓手中的实际上已经很少了。
百姓除了要忍受天灾之外,还要忍受人祸,因为有很多的不法商人借机囤积饮水,高价售出。其实这样的商人、这样的做法在历史上早已出现。
在之前的旱灾中,有这样的记载“行都斛水百钱,江淮杯水数十钱”,因为干旱导致对百姓水的需求非常大,商人借机蓄水涨价,导致百姓连水都喝不起,最后“渴死者其众”。
其中也有商业专门囤积粮食,趁机大赚一笔,幸亏乾隆皇帝有意控制粮食价格,在此次热灾中粮食的价格倒是基本保持在合理范围内。
高温天气引发环境七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跟农业有关,高温天气会使得土壤的湿度、水分明显地减少,这个在农业上叫做土壤墒情变得更差了。土壤容易干裂,当然会影响农业的生长,去年冬天到今年春天的西南大旱,明显可以看到很多农作物会受到明显影响,
第二个问题是会影响水的供应,现在明显地在北方不少城市,比如石家庄、太原、大同,内蒙古这些地方,城市供水已经发生了短缺。如果高温热浪不断发生,供需矛盾将会加剧,必要时会采取严格的节水措施。1972年夏季大干旱时,天津就有指令性节水措施。
第三个问题,在东北等林业地区会引发更多的森林大火,高温情况下如果再有雷电击火,树木本来很干,空气湿度很低,很容易产生森林大火。
第四个问题是电力供应。现在用电都达到了高峰,这个高峰也是多年来没有见到过的,好在电力部门已经有准备了,但是如果长时期的高温热浪,用电负荷会十分加重。
第五个问题,是污染问题。在长期的高温热浪下,很多内陆的湖泊,都会产生富营养化加剧,发生蓝藻,水质污染就会加重。前几年太湖的蓝藻和巢湖的蓝藻,前期就是发生在高温热浪条件下,因而高温会诱发水污染。
第六个问题,人体健康,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现在室内温差很明显,从有空调的地方突然跑到一个很热的地方,好像经过一道冷暖的交界面,人适应不了,会引发感冒等。最脆弱的群体是老人和小孩,因为他们抵抗力弱,主要是呼吸道和心血管病,心跳要加速,呼吸也会加快。这些问题都是呼吸道和心血管病引发的。2003年中欧夏季的持续高温热浪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据统计是500年一遇),有2万人左右死于这次高温中。
最后要提到建筑、交通的广泛影响,建筑工作环境更热了,交通与道路也有问题。马路表面温度很高,也会使得公路产生相当的破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