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 国际 >别具风情的抚顺地秧歌

别具风情的抚顺地秧歌

更新时间: -0001-11-30 00:00:00

在广场舞未大热之前,称霸舞林的就是昔日的“扭秧歌”,“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右手左手慢动作重播。”简单而随性的节奏,左右摇摆的身躯,迷人的舞姿。那么,你知道抚顺地秧歌吗?就跟着小编一起了解辽宁文化吧!

抚顺地秧歌,是一种形成年代久远,民族性、民间性及地域特色都极为浓厚的中华民族民间舞蹈形式,主要流传在辽宁省东北部的抚顺市。

简介

抚顺地秧歌,也被称为“鞑子秧歌”,是一种形成年代久远、民族性、民间性及地域特色极为浓郁的民间舞蹈形式。抚顺地秧歌主要流行在辽宁省东北部的抚顺。抚顺市是满族的故乡、清王朝的发祥地。清王朝统一全国后,东北地区较为安定,满族民间在原有民间舞蹈基础上,不断吸收其他民族民间舞蹈,逐渐形成了从表演形式到角色、装扮、舞蹈动作都独具特色的满族秧歌。

它与满族先世的民间舞蹈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据史书中的记载,唐代已有名为“踏锤”的舞蹈,明代有被称为“莽式”的歌舞,它们对抚顺地秧歌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抚顺地秧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旗装打扮的“鞑子官”和仅穿皮袄、斜挎串铃及各种生活和狩猎器具的“克里吐”(俗称“外鞑子”)。其表演动作多源自跃马、射箭、战斗之类满族原始状态的生产生活,也有的系模仿鹰、虎、熊等动作,其中多有传统舞蹈的元素。

秧歌动作中的蹲、跺、盘、摆、颤等姿态丰富、刚劲豪放,具有鲜明的渔猎生活和八旗战斗生活的特色。其伴奏音乐借用了满族萨满跳神的打击乐形式,有“老三点”、“七棒”、“快鼓点”等演奏方式,与汉族秧歌有较大区别。抚顺地秧歌自清代以来一直在抚顺地区流传,深得群众喜爱。据1986年调查,当时尚有50个秧歌队在活动,然而目前渊源和传承人谱系较为清楚的只有4个秧歌队。

种类

抚顺满族地秧歌主要分两种,一种源于河北,有关于内移民传入的地秧歌;另一方面源自于满族传统民间舞蹈,经演变融合而形成的满族地秧歌,又称“太平秧歌”,俗称“鞑子秧歌”。抚顺地秧歌形成于清初,一直流传至今。据专家考证,满族秧歌中的人物及其装扮,不仅仅是满族生活方式的体现,也是反映八旗制度、兵民合一的艺术体现。

历史溯源

抚顺满族地秧歌,即抚顺满族秧歌,是在抚顺所属各县区流传的一种满族民间舞蹈。抚顺地秧歌形成于清初,一直流传至今。它与满族先世的民间舞蹈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据史书中的记载,唐代已有名为“踏锤”的舞蹈,明代有被称为“莽式”的歌舞,它们对抚顺地秧歌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自明末努尔哈赤在抚顺境内崛起,到“满洲”族形成,满族人继承了由其先人女真人时期流传下来的民间舞蹈“莽式舞”。康熙初年间汉人杨宾在东北生活过一段时间,著有《柳边纪略》。《柳边纪略》(卷三·十五)中记载了当时“柳条边”(含抚顺地区)流传的“莽式舞”的舞蹈动作和表演形式:“满洲有大宴会,主家男女必更迭起舞,大率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曰莽势。”

清王朝统一全国后,东北地区较为安定,满族民间在原有民间舞蹈基础上,不断吸收其他民族民间舞蹈,逐渐形成了从表演形式到角色、装扮、舞蹈动作都独具特色的满族秧歌。一些史料,如:《柳边纪略》、《奉天通志》等多有对满族秧歌的具体描述。

标签:风情抚顺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