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山东文化名人有哪些
山东素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美誉,在山东文化发展的历史中曾经出现一大批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产生影响的历史名人。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山东的历史名人众多也让山东的近现代涌现出很多文化名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山东的近现代名人。
王统照
山东诸城人,1898——1957,字剑三。现代着名作家、诗人,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先驱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之一。主要着作有《山雨》、《黄昏》、《童心》等。王统照先生的一生,有五分之一多的时间是在济南度过的。
1913年,王统照开始到济南省立第一中学读书;1914年,17岁的王统照乘胶济路客车从济南返回故乡,在火车上巧遇同乡隋小姐,1921年,王统照以在胶济火车上的回忆为基础,写出了他在“五四”时代最着名的短篇小说《春雨之歌》
1922年大学毕业后,他辞掉工作从北京返回济南服侍家人;新中国成立后,重返济南,历任山东省文化机关领导、省文联负责人、省文化负责人等职务;1957年,于济南病逝。王统照先生逝世后,家人在清理他的遗物时,从提箱中发现了三本日记,即《民国十年日记》。
王宾鲁
山东诸城人,字燕卿,1869——1957,中国琴家。幼时从其曾祖冷泉学琴。精律吕,通其道于易,尤善琴。王宾鲁的演奏艺术,突破旧规,根据乐曲内容,修训口谱,确定节拍节奏,增添轮指。重视技巧,融入民乐,感染力强。广泛流传的琴曲《关山月》就是其由山东民歌改编而成。
1917年,经康有为介绍,应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江谦之聘,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授琴艺。有遗稿《龙吟观琴谱》。经其弟子整理,并综述其所论琴学,采录其所授曲谱,辑成《梅庵琴谱》一书。1921年逝世,葬于金陵清凉山麓。在南京高师梅庵讲授琴艺期间,培养了许多杰出琴家,和徐立孙一起奠基了梅庵琴派。开创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学。
陈介祺—
陈介祺(1813~1884),字寿卿,号箐斋,金石家,潍城区人。清吏部尚书陈官俊之子。他自幼勤奋好学,聪颖强记。请少年时随父在京求学,19岁即“以诗文名天下”。1835年(道光十五年)中举人,1845年中进士。此后10年间,一直供职翰林院。
王之翰
王之翰(1819~1884),字次屏,号湘筠,清末教育家、书法家,潍城区人。1814年(道光二十四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等职。咸丰初,连遭亲丧,家居不求仕进,教授生徒多年。
王心源
王心源(1842-1919),名祚祯,以字行,诸城城里人。王心源自幼受家庭的熏陶,有着良好的艺术素养。他嗜书画,好金石,精于古琴和琵琶,为邑中名士。他琴艺高超,与诸城另一古琴家王冷泉在山东并称“诸城二王”。
吕彦直
字仲宜、古愚,1894——1929,山东省东平县人,近代建筑师,代表作有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纪念堂。1894年生于天津。他8岁丧父,9岁随姐姐侨居法国巴黎。回国后入北京五城学堂,1911年改入清华学校,1913年毕业后去美国康奈尔大学,初学电学,后改为建筑,1918年毕业。
他曾作为美国建筑师墨菲(HenryMurphy)的助手,参与金陵女子大学和燕京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回国后,先在上海与别人合作东南建筑公司,从事建筑设计,主要设计有上海香港路银行公会大楼。不久,又在上海改办彦记建筑事务所。广东的建筑科技在世纪初也有所建树。
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吕彦直一举夺得了设计南京中山陵和设计广州中山纪念堂、中山纪念碑的殊荣。他设计的南京中山陵依山而建,巍峨肃穆,富于民族色彩。他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高57米,是一座八角形尖屋顶的宫殿式建筑,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中山纪念堂观众厅钢梁最大跨度30米,中间不设柱,视野开阔,是当时建筑的奇迹;整体建筑布局合理,构思精巧,结构严谨,装修精到,堪称现代营造技术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有机结合的杰作。
武训
原名武七,山东聊城人,1838~1896,以乞讨办学,清政府封其为“义学正”。武训原本没有正式名字,他和鲁迅笔下的阿Q一样,都是那种“穷得连名字都没有”的贫民。因在家族同辈兄弟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光绪十六年(1890),武七与寺院合作,在馆陶县杨二庄兴办了第二所义学。
光绪二十二年(1896),武七又靠行乞积蓄,并求得临清官绅资助,用资3000吊在临清县御史巷办起第三所义学。光绪二十二年(1896)4月23日,武训病逝于御史巷义塾。根据《清史稿》的记载,“(武训)病革,闻诸生诵读声,犹张目而笑”。
就这样,武训在众学童朗朗读书声中含笑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五十九岁。出殡当日,堂邑、馆陶、临清三县官绅全体执绋送殡,遵照武训遗嘱归葬于堂邑县柳林镇崇贤义塾的东侧。各县乡民自动参加葬礼达万人以上,沿途来观者人山人海,一时师生哭声震天,乡民纷纷落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