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具特色的音乐舞蹈,韩城行鼓
在韩城,有别具特色的音乐舞蹈,它能使锣鼓越敲越起劲越神气,让观者目不暇接,心情激荡。它就是韩城行鼓,俗称“挎鼓子”,在韩城传布极广。在特殊的日子里,总能听到这激荡的锣鼓声。本期韩城文化将为你介绍韩城行鼓。
是陕西省渭南市所属县级市韩城的一种汉族音乐舞蹈。历史上,几乎大一点的村庄都有自己的锣鼓队,不论逢年过节,还是求神祈雨,总能听到激昂的锣鼓声。
韩城行鼓的鼓谱有20余种,在韩城市文化馆编写的《韩城市民间音乐资料汇编》一书中有所收集。其典型鼓谱有《老虎磨牙》、《钉圪巴》、《肚里痛》、《上坡》、《走锣鼓》、《呆锣子》、《司鼓子》、《摘豆角》等十多种,有表现气势的,也有表现技巧的。《老虎磨牙》是鼓手用鼓槌旋击鼓边铁钉,发出酷似野兽饿急磨牙的声响,模拟逼真,技巧高超。《上坡》则是鼓队用以合击与鼓、铙分击的手法,其风格粗犷、豪放,声势浩大、宏伟,登峰造极,体现出一种朴实、热烈而强悍的黄河黄土雄风。
韩城行鼓在保留原有军鼓乐艺术风格的同时,与时俱进,特别在表演的艺术效果上进行了深加工,增强了宏伟气势。
在表演时,韩城行鼓总离不了“绕杆子”,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渲染气氛,增强视觉效果。身着艳服的姑娘,眼戴墨镜,手执饰有彩绸花束和串串银铃的长绕杆,婀娜多姿,绕杆的阵营与锣鼓队的阵营相互呼应,鼓声激越,铙钹声飞扬,几十杆甚至上百杆花杆合着鼓点在鼓手上空上下翻飞,犹如黄河之水百舸争流,使锣鼓越敲越起劲越神气,让观者目不暇接,心情激荡。
韩城行鼓历史悠久,其起源可追溯到元代初期。元灭金后,蒙古骑兵为欢庆胜利,敲锣打鼓,而成为一种军鼓乐。后来韩城群众沿袭模仿,成为民间鼓乐。传统的表演,鼓手都头戴战盔,腰束遮鞍战裙,击鼓时仰面朝天,成骑马蹲裆式,模拟蒙古骑士的神姿。鼓阵排开,令旗挥舞,百鼓齐鸣,气势恢宏,酣畅淋漓的鼓姿,强劲刚烈的鼓点,似黄河咆哮,如万马飞奔。敲到得意处,鼓手们失去常态,如醉如痴,狂跳狂舞,醉鼓醉镲是韩城行鼓的最佳境界。
韩城行鼓在历史上又是祭神的鼓乐,因此,鼓手们身上又多了一件神圣的黄马褂。平日受苦受难的庄稼人,只有在敲起锣鼓时,头顶坡式战盔,身披黄马褂,才感受到做人的尊严,神圣之感油然而生。按艺人的说法,一敲锣鼓就象换了一个人:跛子不跛,聋子不聋,风湿腰再敲都不痛,真所谓神灵附体,人神合一,“神”气十足。
解放后,随着韩城行鼓的外出表演与交流,其表演内容更趋丰富。花杆队的引入是韩城行鼓的又一亮点。鼓阵周围,几十位衣着艳丽的姑娘,手执彩绸束扎的花杆,在鼓手旁摇曳舞动。在青铜与皮革的原始撞击中,加入婀娜的舞姿和翻飞的花杆,阳刚与阴柔相济,更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
韩城行鼓已日趋成熟。在韩城,起码有十数支民间锣鼓队以其成熟的艺术,不同的流派,活跃在韩城的不同演出场合中。几支突出的锣鼓队,已走出韩城,在全国各地受邀演出,广受赞誉。技艺杰出的鼓手,锣手,镲手层出不穷,还有的被民众授以“鼓王”、“锣王”的美誉。这些队伍多次在国内外大赛中获奖。1997年,韩城行鼓队赴香港参加香港庆回归大型庆祝活动,为韩城人赢得了“中华第一鼓”的美誉。2003年3月,文化部以“韩城行鼓”命名韩城市为“民间艺术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