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徽州文化的特点与成因由来
本期徽州文化带来的是徽州文化的特点与成因,徽州全区都是山地,由于黄山的秀丽而远近闻名。这一带的河流都是自西北向东南流的,最后注入钱塘扛。因为山地十分贫瘠,所以徽州的耕地甚少。来看看吧!
美籍华人学者唐德刚先生在整理《胡适口述自传》时以胡适之的口吻这样写道:“徽州在旧制时代是个‘府’,治下一共有六个‘县’。……徽州全区都是山地,由于黄山的秀丽而远近闻名。这一带的河流都是自西北向东南流的,最后注入钱塘扛。
因为山地十分贫瘠,所以徽州的耕地甚少。全年的农产品只能供给当地居民大致三个月的食粮。不足的粮食,就只有向外地去购买补充了。所以我们徽州的山地居民在此情况下,为着生存,就只有脱离农村到城市里去经商。
因而几千年来,我们徽州人就注定地成为生意人。一般商人多半是以小生意起家,刻苦耐劳,累积点基金,逐渐发展。”早期的徽州商人和徽州文人也多是持同样的观点。“吾徽居万山环绕,川谷崎岖,峰峦掩映,山多而地少。遇山川平衍处,人民即聚族居之。以人口孳乳故,徽地所产之食科,不是供徽地所居之口,于是经商之事业以起。”“新安土硗狭,田蓄少。人庶仰贾而食,即阀阅家不惮为。”就是这一方面的典型材料。历代所修方志无一例外地持同样观点。
如万历《歙忘·货殖》云:“今邑之人众几于汉一大郡。所产谷粟不能供百分之一,安得不出而糊其口于四方也。谚语以贾为生意,不贾则无望,奈何不亟亟也。”“人人皆欲有生,人人不可无贾矣。”人地矛盾迫使徽人以竹、木、茶、炭、漆等土产换取商品粮,从而形成悠久的商业传统。一句俗话说的就是这种民俗事象:“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可见,徽州最显要的俗例便是迫于生计,还是少年郎就要外出经商了。
但是,完整地来分析一下,我们发现除了经商成风之外,徽州的地理特性—山水阻隔—天然的易守难攻之地又决定了徽州民风具有如下特点:
首先,山阻滩急的环境,造就了徽州人勤俭尚义的风尚。“东有大鄣山之固,西有浙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厄。”‘其险阻四塞几类蜀之剑阁矣,而僻在一隅,用武者莫之顾,中世以来兵燹鲜矣。”被群山环抱与外界隔绝的古徽州就成了避乱的理想去处。
早在汉末,为避黄巾军就有人由北南迁来到徽州,以后凡是中国历史上多乱之时便是中原名门望族南迁入徽高潮之期,像“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乱”等历史时期均形成较大规模的中原移民南迁徽州。
他们的迁入,带来了中原各种文化,对徽州民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无怪乎宋代淳熙《新安志》的作者罗愿这样描写道:“其(新安)人自昔特多以材力保扞乡土为称。其后寝有文士,黄巢之乱,中原衣冠避地保于此,后或去或留,俗益向文雅,宋兴则名臣辈出。”
崇山峻岭的阻隔使得古徽州较少地受到战乱的破坏,一些古朴的习俗得以沿袭,许多有益的传统不断发扬光大。同时,面对外来移民,徽州人团结一心扞卫着自己共同的生活环境与生活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