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君王自称寡人主要为了什么 古代君王自称寡人是为了什么
导语:了解我国古代历史的朋友想必都知道,古代君王会自称寡人或者朕。有些朋友对寡人这个称呼感兴趣,那么,大家清楚古代君王自称寡人主要为了什么?古代君王自称寡人是为了什么?有不知道的小伙伴赶快跟着小编来学习一下吧,希望大家阅读愉快。
古代君王自称寡人主要为了什么
主要为了警醒自己德行浅薄。寡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君主自称寡人为了警醒自己要以德治国,以德服人,为了时时刻刻的提醒自己要为百姓们谋福利,要成为一个贤君。
寡人从另一方面理解就是为寡德之人,意思是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中国古代君王对自己的虔诚。在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就是说君主的权威是上天赋予的,但上天只会把权力给有德行的人。
君主如果师德就会失去皇位而谦逊也是一种美德。所以古代的君主就谦称自己为寡人。寡人是一个极度谦虚的说法,也就是寡德之人。
这一种称呼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比较常见,因为那个时候国家比较小,相互征伐,所以每个君王都有一种危机感,他们非常渴望人才,遇到人才常常会自谦说寡人怎样,意思就是说我的水平不行,你得过来帮我,也就是放低身段礼贤下士的一种称呼。
清代学者赵翼考察了历史上寡人的使用情况,得出的结论是春秋时期诸侯自称寡人,但楚王自称不孤,而较弱的诸侯自称为孤,孤独的孤。
秦末汉初项羽分封所有的诸侯王,此时的诸侯王也自称寡人。而东汉末年,袁绍、袁术、曹操、孙权、刘备等人都习惯称自己为孤。
曹操称魏王,孙权为帝仍然自称孤而不是寡人。而北魏北周隋朝时期的诸侯王常自称自己为寡人,自唐朝以后少有自称为寡人者。到了明朝之后,孤和寡人这两个称呼就用的非常少了,基本上就用朕。
我国古代的君主
在我国古代,君主其实分为皇帝和国王两种,皇帝从秦始皇开始,把原来每个人都能自称的“朕”用于皇帝的专称,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不能用。国王则不一样,古代中国的国王(例如诸侯国王)不称“朕”,而是称“寡人”等等。但是到了唐朝以后就很少有君主自称自己是“寡人”了。
寡人是一句自谦的说法,也就是寡德之人。在古代的时候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这种称呼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比较常见,因为那个时候国家比较小,互相征伐,所以每个国王都有一种危机感,而且对待人才都是很欢迎的,遇到人才常常会自谦说寡人怎么样。意思就是我水平不好,你得过来帮我。也就是放低身段,礼贤下士的一句话。
所以你不要把寡人理解成现在的孤家寡人的寡,就像我们老百姓以前称自己的老婆叫做贱内道理是一样的,不是老婆贱,而是一种谦虚的说法,这是中国的一种文化习惯,现在年轻人很难理解,现在讲究的是表现自己,自谦这两个字已经很远很远了,可能字典里也找不到了。
皇帝自称寡人的并不多见,实际上称自己为朕的是最常见的,或者称自己为孤的。朕这个词语的话,从秦始皇开始就成了皇帝专属的用词了。
寡人的说明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朕”,说:“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专用做皇帝自称。”但是:
第一,“朕”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在先秦时代并不等于后世的“余”、“吾”、“我”之类的第一人称代词。正像顾颉刚、刘起纡两位先生在《校释译论》指出的那样:“朕--甲骨金文中都只作单数第一人称领格(所有格),即‘我的’。”如:《书·舜典》:“汝作朕虞。”意思是:“你作我的掌管山泽的官员。”《大盂鼎》(金文):“勿废朕令”。意思是:“不要抛弃我的训令。”《离骚》:“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的父亲叫伯庸。“
或许有人说,《尚书·汤誓》中有“朕不食言”。意思是:“我不会说话不算数”。许慎《说文·舟部》释“朕”:“我也”。这些不都证明,在先秦朝代,“朕”也可以等同后世的“余”、“吾”、“我”吗?我们认为,今本《尚书·汤誓》已非原汁,难免被后人掺假。秦火以后,仅凭西汉儒家学者伏生口授,打上汉代烙印是十分可能的。许慎是东汉人,他对先秦词义的理解就更难确切了。
第二,“朕”字,自秦始皇开始为皇帝的专用词,这是普通的情况,但有特例,那就是至尊若皇太后也可以自称“朕”。例如《后汉书·和殇帝纪》:“皇太后诏曰:‘今皇帝以幼年,茕茕在疚,朕且佐助听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