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 天气资讯 >“寺”和“庙”在古代是干什么的 寺与庙在古代是做什么的

“寺”和“庙”在古代是干什么的 寺与庙在古代是做什么的

更新时间: 2021-12-02 21:31:53

导语:现在有些信奉神灵的人会定期去寺庙烧香拜佛。在古代,“寺”和“庙”是分开的两种场所。最近有些朋友来咨询,“寺”和“庙”在古代是干什么的?寺与庙在古代是做什么的?今天小编就和大家来聊一聊这方面有关的内容,以下内容值得大家一看。

“寺”和“庙”在古代是干什么的

寺,原来是官署,相当于现在的司法机关。最有名的就是大理寺,专门审理一些大案要案。庙,最早是皇帝祭拜祖先的场所。最有名的比如太庙,里面都供奉当朝过世的皇帝。一般新帝即位,都会到太庙祭祀。后来,慢慢的庙成为民众供奉一些神话传说人物或者之前受人崇敬的人物。

寺庙(Temple)是佛教建筑之一,汉传佛教的寺庙均是中式建筑风格,藏传佛教的寺庙多是汉藏融合的建筑风格。中国寺庙建筑有意将内外空间模糊化,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

寺:创字会意即寸土之地,表示精确,不容猜疑变化。寺通“侍”(侍候)与“是”,原为皇帝(圣贤位)下的最高-级办事机构(三卿九寺,如大理寺)。寺位,寺处,做事,只需敬顺旨意,如理即化,亦表示不容置疑与改变,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佛陀入世中国教化世人的办事管理机构,系皇帝直接接引并侍服于宫廷,故亦称佛寺。所以宫廷、寺院建筑与园林之相,系出-脉。佛寺就表示敬信佛陀教化,顺理即化。

庙:世间达贤位逝者,亦可依律建庙,如孔庙、二王庙等,皆是敬顺真如,仰止贤圣,即得妙法之地,故称庙,庙通“妙”也。

寺庙:寺和庙的通称。所以寺庙,包括祠堂皆是敬顺仰止之地,得妙法真如之地,当顶礼。寺庙庄严,神圣不可侵犯,寸土之间,可随顺而不可随意更改,敬顺即得妙法。

在古代,“寺”和“庙”有什么区别?

首先来说“寺”,《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寺,廷也。”,《汉书》中对于“寺”做过这样的注释:“凡府廷所在,皆为之寺。”所以,“寺”指的是朝廷的行政机构,比如文学作品或者是影视剧中经常提到的“大理寺”、“太常寺”等。

而且,在古代汉语中“寺”还有着持续不断的意思,结合这两点来理解,“寺”是由皇帝设立的,并且是一个永久性的机构。不过这只是“寺”早期的含义,随着历史的演变,“寺”逐渐与佛教有的关系。

传入中国的佛教,最近有了2000多年的历史,它早已经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永和10年,中国迎来了印度高僧,汉明帝很信仰佛教,他就让这两位高僧留在了中国。

到了第2年的时候,汉明帝专程让人为这两位印度僧人在洛阳城修建了一些房屋,并且将这些房屋称作为“寺”。又因为这座“寺”里的经书,是由当时的一匹白马远程驮来的,所以朝廷便将这里命名为“白马寺”。

这里既是朝廷的机构,又是僧人指导大众修行之地,同时更肩负着普及佛法的目的。尤其是在隋唐以后,“寺”基本上不再是以前的朝廷机构,而成为了佛教建筑的一个代名词,这些佛教建筑的真正称呼应该是“佛寺”,而不是现当下所指的寺庙。

再来说一说“庙”,《礼记》中曾有记载:“天子至士,皆有宗庙”,因此“庙”就是古代人用来祭祀先祖,供奉天地鬼神之地。比如古代那些功勋卓著的大臣,有着配享太庙的资格。

如果家中的先辈有官爵,就可以按照当时的制度建立“家庙”;在民间,每个地方都有护一方百姓平安的城隍庙。所以“庙”是在中华文明的本土土壤上生长起来的,它不是外来之物,而是在中国流传千年的古老传统。

自汉代以后,“庙”所包含的范围更加广泛,它能够供奉中国人心中的一些圣贤,同时也是供奉当地神灵的地方。比如专门祭祀孔子的“孔庙”,沿海地带保护渔民的“妈祖庙”,上海的城隍庙里面所供奉的就是东海名仕秦裕伯。

“庙”的功能与“寺”的人功能是完全不同的,“庙”里祭祀的都是中国的本土神灵或者圣人。所以“庙”的历史,远比“寺”要更加悠久长远。之所以逐渐演变成为了“寺庙”一词,其实就是因为这千年以来人们都在“寺”或者“庙”里上香祈福,所以总是将这两个字合在一起说,反而忽略了这两个字背后真正的含义。

标签:古代干什么什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