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寒潮是怎么形成的
导语:寒潮实际上就是冷空气,是冷空气的一个强度标准级别。如此,寒潮所造成的影响会比冷空气级别的时候要强很多,甚至会造成危害损失。那么,寒潮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呢?到底寒潮是怎么形成的?一起来了解。
寒潮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标准:由中央气象台2006年制定的我国冷空气等级国家准中规定寒潮的标准是:某一地区冷空气过境后,气温24小时内下降8℃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以下;或48小时内气温下降10℃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以下;或72小时内气温连续下降12℃以上,并且最低气温在4℃以下。若冷空气达不到这个标准,根据降温幅度的大小,又可划分为强冷空气、较强冷空气、中等强度冷空气和弱冷空气活动过程。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方和北方气候差异很大,一般而言,北方采用的寒潮标准是:24小时降温10℃以上,或48小时降温12℃以上,同时最低气温低于4℃;南方采用的寒潮标准是:24小时降温8℃以上,或48小时降温10℃以上,同时最低温度低于5℃。
因此,又有一个补充规定: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在48小时内降温10摄氏度以上,长江中下游最低气温在4摄氏度以下(春季则改为江淮地区最低气温在4摄氏度以下),陆上三大行政区出现5级以上大风,渤海、黄海、东海先后有7级以上大风,作为寒潮警报标准。如果以上地区48小时内降温达14摄氏度以上,陆地上有3-4个大行政区有5-7级大风,沿海所有海区出现7级以上大风,则为强寒潮标准。
寒潮是怎么形成的?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北面是蒙古国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西伯利亚气候寒冷,西伯利亚北面是极其严寒的北极。影响我国的冷空气主要就是来自这地区。极地和高寒地区的强冷空气沿着西风带和西北气流,向东南快速地、暴发式地侵入和移动,给沿途地区带来强降温、强风和强降雪,当达到一定标准时,即为寒潮。
位于高纬度的北极和西伯利亚地区,常年受太阳光的斜射,地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少。在冬季,北冰洋地区气温经常在-20℃以下,最低时可达-70℃~-60℃,1月的平均气温常在-40℃以下。气温很低使得大气的密度大大增加,空气不断收缩下沉,使气压增高,这样便形成一个势力强大、深厚宽广的冷高压气团。当这个冷性高压势力增强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汹涌澎湃地向其东南方向气压相对低的我国境内袭来,形成寒潮。每一次寒潮暴发后,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就要减少一部分,气压也随之降低。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冷空气又重新聚集堆积起来,孕育着一次新的寒潮的暴发。
来源地区:
(1)新地岛以西洋面上
冷空气经巴伦支海、前苏联欧洲地区进入我国。它出现次数最多,达到寒潮强度的也最多。
(2)新地岛以东洋面上
冷空气大多数经喀拉海、太梅尔半岛、前苏联地区进入我国。它出现次数虽少,但气温低,可达寒潮强度。
(3) 冰岛以南洋面上
冷空气经前苏联欧洲南部或地中海、黑海、里海进入我国。它出现次数较多,但温度不很低,一般达不到寒潮强度,但如果与其它源地的冷空气汇合后也可达到寒潮强度 。
寒潮关键区:据中央气象台统计资料,95%的冷空气都要经过西伯利亚中部(70°~90°E,43°~65°N)地区并在那里积累加强,这个地区就称为寒潮关键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