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 气象常识 > 秋季谨防“红眼病”

秋季谨防“红眼病”

更新时间: 1970-01-01 08:00:00

“红眼病”多是双眼先后发病,患病早期,病人感到双眼发烫、烧灼、畏光、眼红。紧接着出现眼皮红、肿、痛,眼分泌物增多,怕光、流泪等症状。有的病人眼结膜上会出现小出血点或出血斑,有的病人眼结膜表面会形成一层灰白色假膜。重症患者可伴有头痛、发热、疲劳、耳前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红眼病”一般不影响视力。

“红眼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特点有:1、发病急。一般在感染病原后1—2天就会发病。2、传染性强。由于患者在感染此病之后自身形成的免疫力较差,且免疫时间短,所以会重复感染。3、流行快。绝大多数人对此病易感染,常常是一人得病,在1—2周内造成广泛传播。“红眼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是接触传播。如:接触患者的生活用具,摸过的物品(如门把、公共汽车扶手、各种工具等),接触被病原污染的水(如池塘水、游泳池的水)。

患上“红眼病”后要积极治疗,症状完全消失后仍需继续治疗1周,以防复发。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方面:1、冲洗眼睛。由于结膜囊内分泌物聚集,每天需用生理盐水冲洗眼睛2—3次,并用消毒棉签擦净睑缘,或用中草药方剂洗眼或湿敷。2、点眼药水。选择有效的抗生素眼药水,根据病情的轻重,可每小时或每10—15分钟点药1次。常用的抗生素眼药水有0.3%氟哌酸眼药水、0.1%利福平眼药水、润舒滴眼液等。

预防“红眼病”主要措施首先是积极治疗患者,并进行适当隔离;其次尽可能避免与病人及其使用过的物品接触;流行期间,尽量不到公共场所去(如游泳池等),要注意个人卫生,不要用脏手揉眼睛,要勤建指甲、勤洗手。